【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甘肃张掖:打造“放管服”改革样板 为环评审批“瘦身”(图)
中国甘肃网10月29日讯 (本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 “自2015年5月起,张掖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放管服’改革,紧盯环评审批关键节点,不断优化再造审批流程,着力强化事后监管服务,切实做好简化审批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积极打造样板和典范,环评审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张掖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叶其炎告诉记者,“放权、严管、优服”不仅激发了企业的发展热情和自律潜力,而且释放了环保部门在环境监管和制度创新方面的空间和活力,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环评既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敏感点,又是项目审批的“堵点”,还是“放管服”改革的难点。叶其炎介绍说,在改革探索推进过程中,张掖市首先对环评项目实施分区域准入、分类别审批,有力提升了环评审批的科学化水平。分区域准入就是将全市行政辖区划分为特殊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人居功能区、工业准入优先区5个区域,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分类别审批就是依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改革初期,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将建设项目分为申报、备案、审批三大类,现已逐步规范为备案、审批两大类,大大提高了环评的针对性、科学性。
同时,张掖市还通过明确权限划分,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率效能。坚持“下放权力但不下放责任、精简环节但不放松监管、缩短时限但不降低要求”的原则,完善服务平台,通过让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初步实现环评审批线下“一窗受理”,线上“一网通办”。按照“该放则放、能放全放”的原则,对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环评权限进行明确划分,形成了县区以监管为主、环评为辅,市级以环评为主、监管并重的权力格局。
据介绍,环评审批“放管服”改革以来,张掖市已为2836个项目办理了环评手续,其中备案类1961个,审批A类285个、B类590个,69.1%的项目直接进行备案管理,20.8%的项目取消了专家评审,实现项目技术评估、审查审批更加科学、合理。
改革,最显著的变化是审批时间大幅缩短。叶其炎表示,以往环评报告书类项目,顺利的话得三四个月,一年半载也常见,而如今一个月左右就能完成审批。审批时限的大幅缩短,既实现了环保部门工作力量向服务项目建设、加强全程监管转移,又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6年3月起,张掖市在环评中全面停收技术评估费,单个项目环评审批费用比过去平均降低50%左右;2018年开始评审费用全部由财政承担,又替建设单位节省了专家评审、会议筹办等相关费用,项目环评审批费用企业“零负担”。
环评瘦了身的直接效果是为企业减了负,企业的市场活力得到激发。统计数据显示,张掖市规模以上企业2017年已达到237户,企业总数位居全省第三位。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排名全省第六位。
张掖市环评“放管服”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为全省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性样本。2017年4月,在总结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经甘肃省政府同意,甘肃省环保厅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环评“放管服”改革工作,目前已有12个市(州)出台了改革方案,8个市(州)成立了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7年全省共有18189个项目由审批改为备案,占全部建设项目总数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