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评】化风成俗要坚持破立结合
原标题:【清风时评】化风成俗要坚持破立结合
马奋强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荀子云“习俗移志”,苏轼言“国之长短在风俗”,朱元璋说“致治在于善俗”。风俗被赋予政治含义,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帝王恪守的治国理政信条,近代以来社会鼎革之际风俗移易更是实现革命理想的重要方式。时至今日,辨风正俗仍然是为政之要。
风俗是一种集体意识、人文心理、生活范式。风是风气,流行的、趋势的,有时效性、周期性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垒层”(顾颉刚语)的方式,传承下来,积淀成俗,这时候固化了,稳定了,有了惯性。于是,百里不同俗,比如运输工具的“南船北马”,饮食上“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居落方面北地是高墙庭院、南方有天井照壁。
俗者,习也,习惯成自然,风一旦演变成俗,再去改变,周期更长、成本更大,所以先期化风成俗尤为重要。
当然,良风美俗不断绵延,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向善,这是我们希望的。实际上,“礼仪之邦”的礼,就是俗的程式化形态,是俗的理性概括,源于俗。任何事物总是有利有弊,其中还有好多恶俗、流俗、陋俗,还有的因时代更迭、社会变迁,早已与时代脱节,加之风俗还有变异性,时下一些商家推波助澜,人为炒作,更加变了味、走了样,甚至迷信化、功利化,一点点蔓延,扩散开去,融入生活,渗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继而,会反射到党风、政风。
顾炎武说,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在转型期,在新时代,旧有的恶风也好,陋俗也罢,必须通通刹住,不让反弹,不让回潮,唯如此,才能为公序良知的建立、良好生活规范、社会风尚的形成腾出空间,破立结合,以破促立。
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据《晏子春秋集释》,齐灵公喜欢女子穿男人服装,一时间社会上男女不分、笑话百出。风吹草偃,“从行不从言”,上行之,下效之,而且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虽贤者不能自拔于风尚之外”,难怪乎“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领导干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表率作用,不少群众都将领导干部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等规格作为自己的风向标,比照而行,这也正是常言说的“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党风连政风、带民风,所以中央“八项规定”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刹“四风”,必须首先聚焦“关键少数”,抓领导班子,破除老习惯、旧思维,纠正“油腻”风,这才是抓住了“七寸”。
《晁错论》中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深藏隐患,这是最危险的。婚丧嫁娶看上去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仪式,逢年过节好像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个小节点,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晋文公从穿衣吃饭这些小节抓起,改变了举国上下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今年以来,庆阳、金昌两市举行大型集体婚礼,向高价彩礼说不,举办“自助餐”式婚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当前正值高考录取时期,“升学宴”“谢师宴”容易抬头,也是需要盯紧的。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无“微”不至,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就能入脑入心,养成习惯,化风成俗。
凡事有破也要有立。目前,反“四风”制度性的规范已经健全,篱笆也扎紧了。“四风”问题在目前阶段得到很好遏制,但一些地方老问题出现新表现,躲进“青纱帐”,穿起“隐身衣”。风俗的背后,是价值观在支撑,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好三观这个“总开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调适干部群众的心灵和精神,还原本色,超凡脱俗,过清流生活,把“四风”反到骨子里,“广教化、美风俗”。
相关新闻
- 2018-08-03【化风成俗】金昌:农家娶媳妇,招待自助餐!
- 2018-08-01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 共青团兰州市委向全市广大家长、青年朋友发出公开信
- 2018-08-01【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向高价彩礼说“不”——“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恋新风‘大篷车’”活动侧记
- 2018-07-30张掖临泽县鸭暖镇:扎实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