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甘肃】村里来了“贴心人”
原标题:村里来了“贴心人”
本报记者 洪文泉 通讯员 赵嘉贵
“在他们几个帮扶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农路开工了。现在,巷道硬化、农田平整正在抓紧实施。村里的汽车坐垫编织培训班,妇女们学得可认真了。”帮扶干部带来的改变,甘谷县新兴镇柏林峪村村民王连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柏林峪村,位于甘谷县新兴镇西北部山区,四面环山,十沟九坡,全村137户人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接近三分之一。
去年9月,村里来了驻村帮扶工作队。这些被选派来“专门帮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们,成了村里人最大的希望。
多年来,“修条像样的路”一直是柏林峪村人最迫切的愿望。“能不能帮村里把农路修了?不修路我们没有出路啊!”工作队入住的第一天,村委会就被村里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大伙儿一口气将多年的苦恼说了出来。
“精准帮扶,就要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群众殷切的期望让工作队长贾彦忠寝食难安,他心里明白:这条路非修不可。
接下来的时间里,工作队员们挨家挨户问,一遍又一遍地实地查勘,最终将一份详尽的修路计划拿到了新兴镇政府的会议室里,在与镇政府和县国土局的一次次沟通后,一条长25公里、宽4米的农路终于开工了。
这条路,直接修进了柏林峪村村民们的心里。村民王世英感慨道:“家里买来的旋耕机,再也不需要大伙抬着进地了。路通了,今年每家每户种的菜籽都能直接拉到家门口了。”
修路是全村人关心的大事,但帮扶工作的成效,更多时候体现在小事上。工作队走进村里小学,只见一个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两个学生和一位教师。据教师马世巧介绍,这两个孩子是姐弟俩,都在上二年级。他们父母身体不好,姐姐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所以姐弟俩一直没有转到中心小学去。
“不能让孩子们因为贫困而掉队”。经帮扶干部们多方协调,前一阵子,省残联组织爱心企业家来到学校,给姐弟俩送去书包、校服、文具等学习用具。最令姐弟俩开心的是,送爱心的企业承诺近期给姐姐全面体检,还打算为孩子免费做心脏手术。县里的舞蹈培训中心和学校老师,还特地赶来看望姐弟俩。
工作队坚持帮扶从“心”扶起,成了群众的“贴心人”。村里的王来福、王全福兄弟俩为了家门口的一条路闹矛盾,30年互不往来、形同陌路。他们多次来到村委会,要求帮扶队员为他们主持公道。
本来从事法律工作的帮扶队员李贵,大显身手。通过李贵多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最终兄弟俩同意了李贵提出的解决方案,握手言和。
30年的矛盾纠纷,就被李贵这样彻底化解了。帮扶队让大家刮目相看,威望在群众心中越来越高,现在村里大事小事,村民都争着找帮扶队。
驻村帮扶,关键要让群众有致富产业。通过调研,工作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村民之前种的花椒树,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产量较低,还没有形成经济效益;二是村里留守妇女较多,劳动力密集,但群众苦于没有来钱的门路。
把脉问诊后,还得对症下药。队长贾彦忠充分发挥自己果树修剪专业特长,现场为群众“传道授业解惑”,培训果树修剪,还联系给村民发放培训书籍。队员王文强是县畜牧局的干部,对于村里的养殖户王真虎来说,家里饲养的3000多只鸡总算盼来了“专家”。“以前鸡生病出了问题,自己到处求医,不光耽误了时间还不一定有效。小王来了以后,不仅亲自帮我给鸡打疫苗、看病,还教会我许多养殖知识。”王真虎说。
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在帮扶工作队驻村短短半年多时间里,柏林峪村里工地开起来了,产业弄起来了,村民们也开始动起来了。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像样了,说起村里的帮扶队,大伙儿都竖起了大拇指。
相关新闻
- 2018-06-22【脱贫攻坚看甘肃】“三变”闯出脱贫新路
- 2018-06-22【脱贫攻坚看甘肃】“爱心专户”解了燃眉之急
- 2018-06-22【脱贫攻坚看甘肃】艾草搭起“致富桥”
- 2018-06-22【脱贫攻坚看甘肃·一线】城里大夫到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