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尚记忆(4)】高考40年:那些不曾忘却的记忆
作者:张丽丽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已走过40年。40年来,无数学子通过高考绽放荣光与梦想。记者特意走近不同年代的高考“过来人”,听他们讲述高考改变命运的真情故事。而在这些故事背后,折射的正是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
张华,甘肃定西人,1977年参加高考。
时光荏苒,转眼恢复高考已经40个年头,每每回想起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幕,张华非常激动。往事历历在目,张华正是这一历史时刻的最好见证者。
“要不是那年高考,我想我的人生可能会走向不一样的轨迹吧!”张华说,“得知恢复高考消息前,我整天忙着干活,闲暇时总是想着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直到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这个天大的消息。”张华回忆说,从那时起,“我要高考”四个字便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
“在此之前,我差不多有五六年没有碰过高中课本,可为了高考,我在家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那些已经落灰的教科书。”张华回忆说,当时他身边很多同学都有参加高考的打算,就这样,大家开始了数月难忘的高考复习日子,白天照常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
“由于高考中断了一段时间,算下来,我们那一年差不多有11届考生集中在一起参加高考。虽然大家年龄差距较大,但参加高考的决心同样坚决,就在当年的12月初,我和所有人一样,踏上了参加高考的征程。”张华说。一床棉被、几本课本、一叠饭票,就这样连续考了两天。
张华回忆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感到手中的信重如千斤,家人也抑制不住兴奋之情,乡亲们纷纷送上毛巾、鸡蛋为自己饯行。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实现了我的梦想,改变了我的命运。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每当回想起高考,就会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它不断鼓励我前进,鼓舞我去战胜一切困难。”
高考,改变命运的起点
徐秉良,甘肃兰州人,1979年参加高考。
现在就职于甘肃农业大学的徐秉良老师回忆说,参加高考、读大学,再到后来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一路走来,她感慨着高考带来的巨大变化,愈发觉得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1979年,徐秉良在白银景泰县某公社插队,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当时“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深入人心,青年学子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重新捧起书本开始学习。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那时的升学率并不高。恢复高考以后,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发奋图强,努力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秉良考取了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
徐老师回忆说,高考是改变她命运的起点,当时家里人知道她考上大学都特别激动,奶奶还送她一块手表。对于当时的大学生们来说,这样的机会已是非常难得。
恢复高考对于每一个像徐秉良老师这样的亲历者来说,就是自己命运的彻底转折和生活实实在在的变化。正如徐秉良所说,自己就是高考的受益人,如果没有高考,就没有她现在的成绩。
回望高考,她像一位老者在思考,她像一颗启明星在指引,高考值得回味与思念的地方太多太多。
一次高考改变一生的命运
任改慧,甘肃静宁人,1985年参加高考。
回忆起33年前的高考,任改慧感慨万千:“那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拼命苦读,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改变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
任改慧出生在甘肃静宁贾河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她1985年参加高考,考了379.80分,与梦想中的大学擦肩而过,最后被省内一所中专学校录取,全家人依然很高兴。
任改慧回忆说,村子里和自己年龄相当的女娃大多都不上学,最多也就上个二年级,能认识自己的名字,简单算个账就回家帮大人干活了。所幸父亲是老师,在生活那么艰苦的年代一直坚持供她读书,她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
她说,虽然自己的高考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每年高考她都很关注,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高考期间她都是热心人。自己的孩子、外甥、侄子,还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每次填报志愿、选择专业,都要听听她的意见,都比33年前自己的事儿看得重要。
她说,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全民都关注,他们上学的时候班上女生少不说,就是孩子参加高考,很多家长还不知道娃去考试了。也没有陪读陪考这一说,很多家里都盼着娃们放学、放假帮助家里多干点儿活。学习都是学校里的事,也没有家庭作业的说法。因为当时学校没有统考,高考前一个月全县参加高考的考生就到县城去参加预选考试,只选四分之一成绩好的学生参加高考。她记得那些年高考时节几乎都下雨,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从学校往县城走,学校附近就有一条河,平常过河都是走“搭石”。还有一座用木头搭起来的简易木桥,当年快高考时雨水较多,河水淹没了搭石和简易木桥。“幸好我姑姑家就住在河岸边的村子里,当年还是姑父背着我过的河,然后才坐车到县城参加考试。”
任改慧今年高考前还在微信上晒了她的准考证,有点发黄的准考证还是那么平整。晒准考证她心情特别好,她想起来33年前参加高考的自己,当年7月7日至9日高考,理工类考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七门课程。考完试就各自回家等消息,当时通讯落后,考试成绩由县教育局电话通知学校教务科,接听电话的老师听电话拿笔记录,由于是听写,为了仔细记录成绩,很多学生名字都记得不太准确,经过代课老师的进一步确认之后,学校才给考生打印一份成绩单出来。她觉得自己没考好,加上去学校的路途远,还是同学代看的成绩。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起点,谁都希望自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读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轻松面对人生的一次考试
黎义斌,兰州理工大学能动学院教师,1997年参加高考。
比起现在的考生,1997年参加高考的黎义斌坦言自己当年高考要幸福很多。在他看来,当时的高考十分轻松,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可言。我们那时候在高考前两个月就已经放假了,很轻松,没有那么多压力,在临放假前,老师告诉我们他在两个月前把所有的知识都已经交给我们,剩下的就要靠我们自己了。所以在那两个月里,我们可以说该玩玩、该吃吃、该学学,一切都是正常的作息,有条不紊。只有真正到了考场里,在那种气氛下,才不由自主地感觉有点紧张,但毕竟考试时间过得很快,等考试一结束,我们就又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在黎义斌看来,当年的高考充其量只是人生众多考试中的一场考试而已。所以家长、老师、考生本人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另一个让他们兴奋的事,那就非考试结束后的长假莫属了。“好几个月的假期啊,真的是玩疯了。”而在填报志愿时,当时有校友来学校作报告,因为当时理工科很吃香,从报告中黎义斌感受到未来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所以选择了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而当时报理工科也是很多学生的心愿。
高考给予我们人生更多的力量
马涛,甘肃庆阳人,自由职业,2002年参加高考。
马涛是一名80后,这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感觉一切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教室里摞得高高的试卷,寂静的摸底考试现场,宿舍楼下深夜还在用功的同学,吃饭上厕所都小跑的学霸们,不厌其烦划重点的班主任,连续半年没有周末的日子……当时觉得是地狱般的生活,现在想起来却是一个最美好的回忆。虽然临近高考的那段生活是痛苦的,但留给他的却是满满的正能量,那个付出努力就有收获的日子,是每个人青春奋斗的记载。
马涛现在还记得他们班主任老师在高考前一天给大家说的话:“高考不过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高考没有成功并不是对你人生失败的宣判,哦不,也许‘成功’这个词根本就不适合用于高考,而高考考得好也并不意味着你会从此鹏程万里,青云直上,一辈子衣食无忧。不要让高考成为自己的一种阻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不敢去面对,高考不是绊脚石,而是你一路向前、披荆斩棘的垫脚石,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放松心态,勇于面对,高考是道坎,但它绝不可能不可逾越,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只要自己努力过,奋斗过,那么胜固欣然,败也该从容。相信自己,以一种无畏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就没有什么坎我们会过不去。”
“这段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也一直鼓舞着我,让我可以正确面对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感谢高考给予我们人生更多的力量。”
高考实现了我的梦想
张耀东,甘肃天水人,2014年参加高考。
2014年6月7日,高考。对于许多中国孩子来说,这是极有可能改写人生轨迹的一天。在甘肃天水第六中学考点,有一间特殊的考场,考场内只有一张桌子,安放在光线充足的临窗位置,桌上特意安装了台灯,避免阴天带来的光照不足。
张耀东说,他就是这间考场内唯一的考生。自小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0.02,被鉴定为视力残疾。当天的考试在张耀东看来,与平常无异。考点工作人员将张耀东带至考场内。虽然被允许携带使用电子助视器,考卷也是当地教育部门为他特制的大字卷,但对于他的视力条件而言,阅读几乎要贴在纸上,逐字看过,因此作答速度上稍显吃力。“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就没时间看。”对此,张耀东一直耿耿于怀。
张耀东说,为了能顺利参加高考,他给中国残联写过信,得到了中国盲协领导的鼓励。2014年3月28日教育部发文规定,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张耀东终于名正言顺地参加高考了。
2014年6月22日中午12点,张耀东通过电话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语文100分,数学108分,外语128分,文综212分,卷面总分548分。加上曾经获得的“天水十佳美德少年”的荣誉为他带来了10分的政策加分,张耀东的高考总成绩超过甘肃省一本录取线15分,被湖北中医药大学录取。
张耀东说:“能参加高考,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我无疑是幸运的。”
相关新闻
- 2018-06-14【关注2018甘肃高考】报考军校 即日起进行政治考核
- 2018-06-14【关注2018甘肃高考】6所公安类院校今年在我省招生
- 2018-06-13邮储银行民乐县支行持续助力高考 为学子梦想添翼
- 2018-06-13甘肃省高考评卷工作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