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公告提示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18-06-07 18:23 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编辑:刘姗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8〕9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6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高效聚集,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全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9%;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二、重点任务

   1.实施大景区改革建设工程。加快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2018年内完成大景区体制改革,建成敦煌、嘉峪关、张掖丹霞、黄河三峡、拉卜楞寺5个大景区,2019年建成崆峒山、官鹅沟、麦积山、马踏飞燕、兰州黄河风情线、兴隆山、紫金花城、松鸣岩、冶力关、黄河石林10个大景区,2020年建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渭河源、大云寺—王母宫、红色南梁4个大景区。加快大景区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年均实际完成投资增长15%以上,每个大景区年均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张掖丹霞年内完成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力争官鹅沟、黄河三峡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各市州政府

  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办理时限:分年度完成目标任务。

  专栏1 大景区改革建设专项

  1.组建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和市场化运营的旅游开发公司。

  2.积极推进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发展活力。

  3.提升大景区质量,推进张掖丹霞、官鹅沟、黄河三峡等5个左右的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

  4.完善大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指示标识系统、休憩设施、应急救援系统、安全保障设施等,统一布局购物街区、特色餐饮、文艺表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努力实现大景区年接待游客不少于300万人次。

  6.推动大景区建设成为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

  7.辐射带动周边不同层级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旅游目的地综合体建设。 8.打造国内外知名景区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客源市场规模效应。

  2.建成中国西部自驾游大本营。以打造世界级自驾旅游线路为目标,依托重点景区、风景廊道、重要交通节点,建成200个房车营地和100个交通驿站,建设国内外知名的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甘肃省交通房车露营地发展规划》,开发特色鲜明的自驾车、房车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户外拓展、励志教育、野营训练等主题研学产品,制定发布自驾游攻略,逐步建立完善自驾车房车经营体系,打造中国西部最美自驾旅游黄金线。2018年新建自驾车房车营地30个以上,2020年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

  办理时限:

  2018年累计建成自驾车房车营地60个;

  2019年累计建成125个;

  2020年累计建成200个,形成完善的自驾游产品体系。

  专栏2 建成中国西部自驾游大本营专项

  1.2018年,新建自驾房车营地建设招商计划项目65个、交通驿站招商计划项目100个。 2.2018年,计划建设房车营地44个。

  3.实施“一部手机游甘肃”计划。构建“一中心(大数据中心)、三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智慧管理体系、智慧营销体系)、三朵云(功能云、支撑云、内容云)”手机应用平台,重点围绕游客行前、行中、行后服务三大环节,设计信息查询、产品预订、行中体验、便捷服务和分享评论五大功能模块,使其真正成为游客出行的金牌导游、贴心管家、文化导师和全能导购,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信息化水平。2018年力争实现3A级以上景区宽带和WiFi全覆盖,2020年完成旅游集散地、机场、车站、酒店、文化场馆等文化旅游场所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一部手机游甘肃”。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安监局、省文物局、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测绘局、省通信管理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上半年“一部手机游甘肃”初步上线运行,年底前全面上线运行;

  2019年拓展提升;

  2020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专栏3 一部手机游甘肃专项

  1.甘肃旅游大数据中心。2020年实现全省所有A级景区、390家星级酒店,所有旅行社、酒店、露营地、道路、乡村旅游点、停车场、著名旅游商业街、购物中心、加油加气站点等重要节点涉旅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

  2.依托“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体系。2018年完成90家4A级以上景区导览系统建设,100家酒店在线预订、10家酒店自助入住、20家智慧酒店系统建设;实现全省所有旅行社、导游线上预约。2020年完成全省所有3星级以上酒店在线预订、自助入住,建成200家智慧酒店系统,实现全省80%以上旅行社、农家乐线上预定。

  3.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智能化融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50—80个甘肃特色旅游商品和农特产品实体示范店,涵盖景区推介、展馆营销、电动车租赁、休闲区、房车驿站、路况实时反馈等功能板块。

  4.自驾游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天地图服务,建设自驾游GIS服务平台,为自驾游客提供私人线路定制、保险预订购买、道路救援预订、医护救援预订、维修服务预订等一站式服务。

  5.旅游“一卡通”建设。发行实名制国民旅游卡,与景区、高速服务区、加油站等地布设的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功能对接,持卡用户在省内享受消费优惠,同时在便民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各类生活缴费。 6.加快旅游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实现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服务区、四级客运中心等领域的“一机游”功能。2020年全面完善旅游目的地信息,持续深化交通、工业、文体、农业、商务、金融、养生、研学等业态与旅游融合,达到全国一流智慧游水平。

  4.建设大敦煌一体化旅游圈。加快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依托敦煌及周边丰富的文化、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以敦煌莫高窟为核心区域,以阳关、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榆林窟、锁阳城、阿克塞民族风情园等景区景点为支撑,以敦煌机场、柳园高铁站、酒敦高速、敦煌至阿克塞、肃北至阿克塞等道路铁路为交通口岸和对外连接通道的大敦煌旅游圈,建设研学体验、地质科考、生存训练、红色教育、国防科工遗址、民族风情体验等研学科普旅行基地和户外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力争到2020年大敦煌旅游圈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00万人次以上,全面实现敦煌与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地旅游一体化发展,将大敦煌旅游圈培育成我省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牵头单位:酒泉市政府、敦煌研究院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敦煌、瓜州、肃北、阿克塞等相关市县政府

  办理时限:

  2018年“十一”前全面运行;

  2019年完善提升;

  2020年形成成熟的大敦煌旅游圈产品。

  5.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演艺工程。依托我省文艺院团及经典作品资源,创作推出《丝路花雨》姊妹篇精品舞剧,实现《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在兰州、敦煌等热点旅游城市及景区驻场演艺。大力培育甘南、天水、张掖3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和20个大景区文化旅游演艺市场,逐步实现旅游旺季驻场演艺常态化。探索在省内成立艺术演出院线联盟,通过演出产品在院线内的流动,盘活演艺资源,繁荣省内文艺演出市场。

  牵头单位:省文化厅、甘肃演艺集团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有关市州政府

  办理时限:

  2018年实现《丝路花雨》在兰州驻场演出;

  2019年实现《大梦敦煌》在兰州驻场演出,完成《丝路花雨》姊妹篇精品舞剧上演;

  2020年实现20个大景区驻场演艺常态化。

  专栏4 文化旅游精品演艺专项

  1.以兰州演艺集团为主体,培育打造《大梦敦煌》等一批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符合国内外游客需求的精品剧目,2019年前在兰州音乐厅进行驻场演出。

  2.以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欢乐盛典公司为依托,推动旅游版舞剧《丝路花雨》2018年7月前,在黄河剧院实现驻场演出。

  3.加大宣传推介营销力度。通过多媒体、自媒体宣传推广剧目内容,升级“甘肃省演艺集团”APP公众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4.实施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行动。实施文物古迹活化行动和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行动,重点打造敦煌系列、黄河系列、民俗系列实景演艺项目,鼓励各类演艺企业创编适应游客消费特点的演艺产品,敦煌市要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上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兰州、天水、张掖等热点旅游城市和大景区实现驻场演艺常态化。

  6.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全区域规划、全要素配套、全产业链打造、全天候全季节拓展、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建成甘南州、嘉峪关市、张掖市、敦煌市、肃南县、武山县、麦积区、宕昌县、康县、兰州市城关区、榆中县、景泰县、崆峒区、永靖县等14个国家级和金塔县、玉门市、金川区、庆城县、泾川县、临洮县、漳县、成县、两当县、临夏市等10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整体打造优美环境、优美景观,推进区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构筑共建共享、相融相促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开展旅游名城名镇名街和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省创建20个旅游强县、30个特色旅游名镇、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旅游商品、特色小吃、民俗表演、娱乐、文化特色名街。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相关市州政府

  配合单位: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厅、省农牧厅、省文物局

  办理时限:

  2018年力争甘南州、敦煌市、康县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顺利通过验收;

  2019年力争创建4—5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4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部创建成功,基本完成目标任务。

  专栏5 全域旅游发展专项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推进旅游产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促进旅游区、旅游服务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创新旅游产品供给。大力施行“旅游+”战略,提升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旅游发展水平,积极推进自驾车房车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等大众旅游新业态产品化和产业化。

  3.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力争2018年底特色酒店、高等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实现WiFi全覆盖。

  4.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扎实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全面实施新三年行动。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加快实施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公路提等改造工程。合理布局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5.创新体制机制。依法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建立健全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涉旅领域执法检查。

  7.打造河西走廊低空旅游目的地。落实《甘肃省“十三五”通用航空发展规划》,依托河西走廊特有的航空体育运动地理气象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以通用航空、低空飞行为主的航空旅游线路。重点开发高端直升机观光旅游、航空摄影、低空飞行体验等线路产品,通过举办通航大会、航空会展等节会活动,开展滑翔伞、动力伞、轻型飞机的培训体验、航空运动比赛等服务,率先建设以张掖为中心、辐射带动金昌、敦煌、嘉峪关等河西走廊节点城市的航空旅游休闲运动目的地,将河西走廊建设成为丝绸之路国际知名低空旅游基地。

  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体育局、省公航旅集团

  办理时限:

  2018年张掖开通低空旅游航飞;

  2019年河西走廊节点城市开通低空旅游线路,低空旅游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2020年河西走廊建成国际知名低空旅游目的地。

  专栏6 打造河西走廊低空旅游目的地专项

  1.加快培育低空旅游产品、市场,全省布局建设25个以上通用机场及兼具通航功能的民用机场,重点开发直升机观光旅游、航空摄影、低空飞行等线路产品,把我省低空旅游打造成全国知名旅游品牌。

  2.2018年张掖开通低空旅游航飞;计划开工建设武威民勤A1类通用机场、张掖山丹A3类通用机场;计划开工建设天祝抓喜秀龙、玉门地质公园、嘉峪关关城景区起降点。

  3.2019年计划开工建设敦煌雅丹A1类通用机场、酒泉肃北、酒泉玉门A2类通用机场;计划开工建设民乐扁都口、嘉峪关方特、阿克塞、沙漠公园、张掖丹霞景区起降点。 4.2020年计划开工建设张掖肃南A3类通用机场;计划在其他景区、服务区开工建设起降点。

  8.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挖掘“两点一存”、长征史诗、西路军精神等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南梁、两当火种、腊子口天险、会宁会师、祁连壮歌等红色旅游品牌,重点建设16个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力争3—5年创建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把红色南梁大景区创建为5A级旅游景区。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交流,策划举办红色旅游节会及主题活动,大力培育南与四川相连的红色丰碑旅游线、北与宁夏相接的长征胜利旅游线、东与陕西呼应的红色沃土旅游线、西与新疆相通的英雄史诗旅游线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启动红色旅游三期规划纲要建设项目;

  2019年创建4A级景区1个,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更加完善;

  2020年红色南梁大景区创建5A级景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专栏7 红色旅游发展专项

  1.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立足我省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开发和转化利用,谋划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景区接待服务能力,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壮大。

  2.强化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旅游基地。

  3.发挥红色旅游扶贫富民作用。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带来更多的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革命老区经济振兴、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

  4.提高红色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保护、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讲好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推广红色旅游线路产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5.推进红色旅游队伍建设。深化红色旅游景区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优化管理层人才结构,吸收培养一批熟悉规划设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加强红色旅游讲解员、导游员分级分期培训,提升全省红色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9.打造甘肃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积极扶持千和农庄等乡村旅游合作社加快发展,引进省内外专业公司和艺术院校规划、设计、建设乡村旅游田园型康养基地,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产品,力争到2020年,创建10个达到国家4A级景区标准的田园综合体、100个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或度假区、100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20000户品牌化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吸纳50万农民就业。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集中扶持50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到2020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20%以上。制定全省旅游专业村、农家乐建设服务标准,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扶贫办、省农牧厅、省建设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创建旅游示范村40个,新建旅游专业村150个,农家乐2500户;

  2019年创建旅游示范村50个,新建旅游专业村150个,农家乐2500户;

  2020年完成目标任务,乡村旅游业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业态。

  专栏8 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发展专项

  1.完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指引》,开展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流程、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2.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开发。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四气”特点,以城镇、景区周边和交通沿线为重点,积极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双带双加”旅游扶贫模式。

  3.实施乡村旅游周末休闲工程。设计周末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和营销主题,培育乡村旅游周末休闲产品,打造乡村周末休闲品牌。

  4.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政策机遇,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参与乡村旅游“三变”改革,加快完善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培育乡村旅游线路品牌,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整体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5.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以纳入国家“三区三州”的临夏、甘南、天祝和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展旅游行业“万企万村”结对帮扶、东西部旅游对口帮扶活动和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落实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支持地方企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经过三年努力,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

  6.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国内外旅游重大节会平台和网络媒体,以及旅游商品博览会和旅游商品大赛,宣传推介我省乡村旅游线路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甘肃旅游网开设“甘肃旅游扶贫”专网,与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重点村链接,支持旅游扶贫重点村开设乡村微信公众平台,开办网店,开展网货销售,促进富民增收。 7.开展乡村旅游培训。依托我省乡村旅游实训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教上门、网络培训等方式,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从业人员的培训。到2020年力争培训20000人,实现全省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培训全覆盖。

  10.打造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品牌。持续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公祭伏羲大典、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重点节会,鼓励市州、社会团体及企业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全面宣传推介我省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放大节会品牌效应,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东亚、东南亚、中西亚、欧洲为重点,以建交纪念日、节庆日等为时间节点,积极组团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甘肃文化周”“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加快推动我省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营销推广,全面提升我省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牵头单位: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文博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每年按计划开展相关活动。

  11.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基地。全面提升敦煌文化产业园等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水平,努力把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力争到2020年再创建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以20个大景区为主的100个精品景区,以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20个旅游强县、30个旅游名镇为主的100个旅游名城名县名镇,建设100个文化、体育、生态、工业、农业、康养业态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强政策引导,建设一批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整合全省影视基地和外景地拍摄资源,建设一批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影视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影视创作生产基地。

  牵头单位: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体育局、省林业厅、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按年度完成计划任务,202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专栏9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

  1.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建成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文化餐饮街市。

  2.积极督促指导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一期、二期园区为重点,建立四级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基础性、增值性、指导性和专业性服务。完成三期园区建设,整合段家滩区域内文化创意资源,打造创意文化产业街区。启动四期园区建设。

  3.扶持100家小微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通过辅导培训、项目对接、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等形式,帮助和引导小微文化企业在开展特色经营、快速响应需求等方面形成优势。力争2020年前,扶持20家演艺业企业、20家娱乐业企业、10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企业、10家节庆会展企业、10家文博业企业、20家文化旅游融合企业、10家数字动漫企业等100家具有创新成果的创新型小微文化企业。

  4.培育壮大文创产品研发团队。定期开展文化文物单位传统技艺老字号评选活动、组织全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开展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扶持项目申报。力争在2020年,培育3支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团队。 5.努力研发文创产品品牌。以敦煌研究院为主体,深入研发文创体验工坊、3D打印、动漫、敦煌系列涂色书、敦煌石窟艺术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等,开发60种以上敦煌元素系列文创产品。以省博物馆为主,重点开发“蓝莲”、彩陶、文物原型创意产品、生活适用品等四个系列,开发30种以上文创产品,力争在2020年前,形成6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创品牌。

  12.创意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充分挖掘我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鼓励企业开发地方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创产品、数字旅游产品、民俗工艺品、生活化艺术品、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商品的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扶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力争到2020年,全省特色旅游商品达到1000种以上,评选命名“甘肃旅游推荐商品”100种以上,各市州畅销旅游商品达到10种以上,每个大景区至少开发2个标志性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收入达到旅游总收入的1/3左右。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工信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

  配合单位:省商务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有关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建立省级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实现旅游商品“十进”目标;

  2019年旅游商品企业新增10%;

  2020年旅游购物收入达到旅游总收入的1/3。

  专栏10 旅游商品开发专项

  1.到2020年,全省培育100家旅游商品研发销售骨干企业、100个左右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商品品牌,挂牌建立200家左右“甘肃旅游名品店”,评选命名300种“甘肃旅游名优商品”;全省旅游商品由目前的600多种增加到1000种以上,销售网点由目前的500多家发展到1000家以上;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到30%左右。 2.加快乡村旅游商品转化。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商品,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农民和旅游合作社将自产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转化为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组织高校与乡村开展旅游商品包装提升结对子行动,增强农副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商品的吸引力。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临近的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旅游商品销售专区,开办旅游商品网店,开展旅游商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扩大乡村旅游消费。

  13.开发特色旅游餐饮。深度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特色地方餐饮,提升旅游餐饮品质;举办特色餐饮节会,评选命名200种系列精品陇菜、300种旅游特色小吃、100家旅游餐饮名店;建设300个特色美食街区、100个文化餐饮街市。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2019年完成阶段性任务;

  202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14.发展多元住宿业态。适应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市场需求,推动旅游住宿业优化结构、扩量升级、提升服务。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支持发展经济型酒店,大力发展主题酒店、生态庄园酒店、帐篷酒店等特色旅游住宿,引进开发专业精品民宿,力争到2020年,全省住宿单位发展到2万家左右,床位总数达到100万张以上。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引进知名民宿酒店落户甘肃;

  2019年特色酒店、乡村民宿格局形成,床位总数达到80万张;

  202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15.推进文化旅游南向通道建设。依托文化旅游节庆、论坛、研讨会等平台,构建南向通道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完成《莫高窟对话吴哥窟》大型纪录片拍摄,推动《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赴南向通道国家和地区巡演,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宣传活动。成立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联合渝桂黔等省区市及东南亚国家共同打造西起甘肃,经重庆、贵州、广西至中南半岛国家的主题旅游线路产品,携手打造南向通道国际旅游品牌。在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设立旅游营销中心,积极推动旅游客源互送、市场互享。鼓励文化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业务合作,共同开发文化旅游市场。

  牵头单位: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商务厅、省教育厅、敦煌研究院、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完成《莫高窟对话吴哥窟》的拍摄和播出,成立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

  2019年完成《丝路花雨》赴南向通道国家和地区巡演;

  2020年形成南向通道文化旅游品牌线路。

  专栏11 南向通道建设专项

  1.积极推荐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杂技剧《敦煌神女》等优秀舞台作品,与重庆、贵州、广西等省份开展合作,争取实现商业运作。引入渝桂黔等地特色优秀剧目来甘演出,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借助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人文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参与在东盟国家举办的文化年、文化节、艺术节、展览会,以及国家部委举办的“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重要活动。

  2.针对东盟国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通性、相似性特点,打造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开展精品剧目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交流合作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3.发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要平台作用,加大“请进来”力度,积极引入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省区市优秀文化旅游项目来甘进行交流互鉴,邀请旅行商来我省考察踩线。

  4.按照统一形象、统一品牌的原则,围绕打响南向通道国际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资源互补优势,联合渝桂黔通道沿线省区市旅游部门和东盟丝路新使者文化旅游联盟,成立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深化“一带一路”旅游交流合作,开拓中南半岛旅游市场。组团赴重庆、贵州、广西及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举办甘肃文化旅游推介会,大力开拓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

  5.利用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等优势,共同打造西起甘肃、经重庆、贵州、广西至中南半岛国家的国际旅游黄金线路,推出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一程多站”的南向通道礼佛之旅、自驾之旅、交响丝路体验之旅、高原避暑养生之旅、文化研学之旅、智慧之旅六大主题旅游线路产品。

  6.通过与渝桂黔等省区市及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互建旅游落地营销中心,常态化进行旅游线路宣传和产品展示;在各方旅游官网及社交媒体开设南向通道旅游推介窗口和专题,陆海内外联动、线上线下互动,携手打造南向通道国际旅游品牌。 7.与渝桂黔等省区市及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签署合作协议,积极推动旅游线路互连、客源互送、节会互参、市场互享;鼓励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业务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16.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按照《甘肃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科学布局、干净实用的原则,全省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880座。其中,2018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61座,2019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921座,2020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898座。持续探索旅游厕所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新模式,强化旅游厕所日常管理。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林业厅、省文物局、中石油甘肃销售公司、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分年度完成目标任务。

  专栏12 旅游“厕所革命”专项

  1、提升旅游厕所建设规划水平。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全域化规划布局,推动旅游厕所建设向有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全面贯彻《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16)标准,推进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进行旅游厕所质量等级评定。

  2、加强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持续探索“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模式,提升市场化运作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厕所日常管理服务,创新日常保洁、运行维护管理和考核监督制度。鼓励拓展延伸厕所功能,提供WiFi、便利店、线路查询、取款机等服务。加强第三卫生间建设,逐步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有第三卫生间的旅游厕所。 3.提升旅游厕所科技应用水平。提倡实用避免奢华,务实推进“厕所革命”,鼓励旅游厕所建设单位进行技术革新或引进应用节水节能先进技术,解决并逐渐消除部分旅游区域的“旱厕、冰厕、孤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厕所管理服务水平,推广厕所导航等系统应用,建立游客评价和投诉功能。

   17.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5A级景区通高速公路,4A级景区中具备建设条件的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含一级一幅公路),3A级景区中具备建设条件的通三级以上公路,其他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通硬化路。以重点旅游线路为主线,打造生态优美的旅游公路绿色景观廊道。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将通往旅游景区、重点乡村旅游景点标识标牌纳入全省道路交通标识范围。建成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平凉、临夏、武威、陇南成县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开通、加密省内机场至国内外主要客源城市的航线航班,实现省内重点旅游城市与国内大中城市直航。积极争取高铁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兰州—合作、银川—西安、敦煌—格尔木等铁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兰州至张掖三四线等铁路,实现与周边区域铁路环线联接。

  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省政府国资委、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甘肃机场集团、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2018年累计实现3个5A级景区通高速公路,64个4A级景区与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

  2019年累计实现74个4A级景区与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

  2020年完成主要目标任务,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专栏13 旅游交通建设专项

  1.2018年计划安排旅游景区连接公路27条584公里。预计2018年累计实现3个5A级景区通高速公路和64个4A级景区连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截止2017年底,2个5A级景区和55个4A级景区连通,剩余28个景区未连通(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6个)

  2.全省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步考虑旅游发展需求,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持续提升建设质量和配套水平,实现重要节点城市、旅游目的地与交通干线的互联互通,为游客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

  3.兰州等重点城市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力度,优化调整外地客车、轿车限行制度。

  4.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将通往旅游景区、重点乡村旅游景点的标识标牌纳入全省道路交通标识范围。

  5.优化交通枢纽与主城区间的公交线路、与景区间的旅游专线,开通4A级以上景区到依托城镇的客运班线,重点旅游城市开行市内旅游观光公交旅游环线。

  6.建设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平凉、临夏、武威、陇南成州机场,迁建天水机场。

  7.积极争取高铁建设项目,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 8.加快旅游咨询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重要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将全省已实现网上售票的110个汽车客运站改造升级,具备游客集散中心的功能,将高等级公路服务区打造为集旅游宣传、咨询、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将具备旅游条件的主干道打造成旅游景观廊道。各市州将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8.扶持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在支持现有省属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加快组建甘肃旅游投资集团,发挥好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上市为目标,整合省内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及资产,积极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培育打造2—3家文化旅游上市公司。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战略投资企业落户我省,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支持省内交通、能源、农垦、城投、冶金、航空、营地装备制造等大型国有企业在转型中进入文化旅游板块。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

  牵头单位:省政府国资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商务厅、省属各有关企业、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按年度完成计划任务,202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以上18项重点任务中,建设为全省标志性工程的有以下5项:

  1.把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及大敦煌旅游圈建设成标志性工程;

  2.把嘉峪关、张掖丹霞、麦积山、崆峒山、马踏飞燕、紫金花城、兰州黄河风情线、黄河石林、黄河三峡、拉卜楞寺、官鹅沟等11个大景区建设成标志性工程;

  3.把中国西部自驾露营地产品体系建设成标志性工程;

  4.把《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驻场演艺打造成标志性工程;

  5.把“一部手机游甘肃”智慧旅游建设成标志性工程。

  三、工作路径

  依托我省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升级,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产品,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规划,走优质发展的路子。强化统筹协调,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规划、项目、资金、节会、产品等方面共享资源信息、支持政策、发展平台,实现深度融合、快速发展。借鉴吸收国内外文化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科学制定完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提高资源开发层次和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内涵价值,创建文化旅游名优品牌,引导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和丰富度,加大文化挖掘力度,推动自驾车房车旅游和低空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发展,推动民宿、农家乐等传统旅游产品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形成推动优质旅游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创建和完善优质旅游发展制度环境,强化服务质量管理,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全面提升我省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创新融合,促进业态产品转型升级。建立“旅游+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成为产业体系升级扩容的新动力。实施文化旅游景区提升行动,以大景区改革为突破口,深度挖掘莫高窟、麦积山、嘉峪关关城、拉卜楞寺等景区文化内涵,丰富参与互动项目,打造高端体验项目,带动全省文化旅游创新融合、业态转型升级。实施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行动,搭建文化演艺机构和旅游景区等之间的交流对接平台,力争兰州、天水、张掖、敦煌等热点旅游城市和20个大景区实现驻场演艺常态化。实施文物古迹活化行动,凝炼石窟、长城、宗教、农耕等文化元素,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等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施文化旅游创意提升行动,坚持以创意、创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以现代科技有效延长和增容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着力推进业态产品创新。

  (三)招大引强,提升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依托兰洽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大平台,主动出击,招大引强,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落户我省。搭建省级文化旅游投资平台,打通资本市场通道,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保障。深化景区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百个重点景区构建产权明晰、富有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建立重点旅游项目库,指导督促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市县发掘储备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立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审批、推进、协调、调度绿色通道机制,由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农牧、林业等部门联审联批,及时解决文化旅游项目立项、审批、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难题。实行文化旅游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对大型文化旅游项目,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四)完善机制,开展立体精准宣传营销。科学分析境内外主要客源地和消费群,瞄准“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等境内外主要客源市场,强化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开展精准宣传推广。整合宣传力量和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宣传营销机制,全面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品牌。持续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公祭伏羲大典等节会,放大节会宣传效应。丰富宣传手段,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开展“短平快”的宣传推介与营销。实施“一部手机游甘肃”,提升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和服务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利用举办重大会议、会展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策划开展事件营销、新闻营销。建立全省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淡季价格优惠联动机制,加大优惠奖励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做好冬春季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着力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督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亲自研究部署,重点抓好规划制定、政策出台和责任、措施的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主动作为,形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工作部署,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用地保障等方面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给予倾斜。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重点抓好文化旅游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真正靠人才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创新政府、高校、企业及协会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对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及早作出规划、部署与安排,对现有的文化旅游工作骨干、业界人员进行培养提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强化各类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以文化旅游为主题,选派全省文化旅游行业的工作骨干赴国外培训提高。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环境。

  (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综合监管机制,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打击涉嫌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及非法经营行为,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违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加快建立文化旅游行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合法诚信经营。大力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

精彩推荐

  • 酒泉市8602名学子逐梦高考 酒泉市8602名学子逐梦高考
  • 甘肃省将把11个大景区建设成标志性工程 甘肃省将把11个大景区建设成标志性工程
  • 兰州市修复部分黄河风情线饰面损毁雕塑 兰州市修复部分黄河风情线饰面损毁雕塑
  • 平凉市推进“精神扶贫”工程侧记 平凉市推进“精神扶贫”工程侧记
  •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何文华在制作瓷雕作品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何文华在制作瓷雕作品
  • 【关注2018甘肃高考】陪考家长明显减少 老师“送考”成新景 【关注2018甘肃高考】陪考家长明显减少 老师“送考”成新景
  • 【关注甘肃2018高考】穿上旗袍祝女儿旗开得胜(图) 【关注甘肃2018高考】穿上旗袍祝女儿旗开得胜(图)
  • 嘉峪关着力建设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嘉峪关着力建设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
2   【百日会战】甘肃天水一银行不履行协助
3   图解:奔跑吧!“兰马”↓↓↓
4   林铎在省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
5   关爱眼睛健康 兰大一院举行“爱眼日”
6   受贿超2700万 甘肃省林业厅原厅长马光
7   林铎在甘肃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议
8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开通南京至兰州至阿勒
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甘肃各地将
10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林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