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陈效义:用“一毫米的生命”著成两厘米厚的《祖厉源》

17-11-02 08: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张兰琴

  “会宁,一片红色的土地。祖厉河,一条苦难的河流。祖厉河啊,我那父亲一样博大而促狭的祖厉河,母亲一样美丽而又不遮丑的祖厉河,兄弟一样包容而又排他的祖厉河,姐妹一样坚强而又脆弱的祖厉河,赤子一样富有而又赤贫的祖厉河,情人一样慷慨而又吝啬的祖厉河,我怎么就走不出你的视线呢?”

  “谨以此书献给我终身热爱的贫瘠的故土,和世代在这里扑腾不息的父老乡亲。”

  这是陈效义在《祖厉源》楔子中的热血陈词,他用赤子情怀,用“一毫米的生命”完成了这部“两厘米厚”的《祖厉源》,堪称甘肃“会宁版”的《白鹿原》。

——前言

  本网记者 张兰琴 文/图

  初见陈效义老师,是在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兰州一中)的操场。按他的话说,他不是个作家,只是个中学老师,目前在这所学校教书。这所创建于1902年的百年学堂,为中国培育了众多名人才子。

  正如学校的校训“士不可以不弘毅”,陈效义出色地教书育人外倾情书写了《祖厉源》。在这部书中,塑造了青年教师周兴文、寒门少年田钦玉等一系列充满“弘毅”精神的人物,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处在中国大变革时代的西北农村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真实再现了位于甘肃会宁县祖厉河源头的崖湾村的社会风貌,祖厉源人民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奋斗过程和为改变命运所爆发出来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陈效义在兰州一中留影

  小学教师“回炉深造”读大学 从“读书”到“写书”

  “40多年前,我生在会宁县,我想读书。30年前,我站在会宁县一所小学的讲台上当老师,我想去外面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放弃了小学老师的工作。29年前,我去陕西师范大学读中文系。20年前,我又当上了兰州一中的老师,天天给孩子们教书,我又萌生了想写书的冲动。”

  因为喜欢与书为伴,今年已经52岁的陈效义在少年时就选择了书,和所有的“会宁娃”一样,通过读书实现了他人生的跳跃。

  他的经历就像书中周兴文的命运一样,“几十年的生命旅程其实就是想尽办法走出祖厉河的生命历程”。而如今,他正在用后半生回望那个永远在他心底、深入骨髓的祖厉河和崖湾村。

  年少时的陈效义,勤奋而刻苦,酷爱写诗。在他当小学老师期间,有幸得到国内著名军旅诗人程步涛的指导,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诗。诗歌发表在甘肃的《飞天杂志》上,当时的诗歌主编张书绅十分看好他的文采,唯独指出:你的诗歌很空,没有生活。于是,陈效义断然辞去小学老师的“铁饭碗”,考到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去读书,从此开始他的“修书”之路。

  用“一毫米的生命”写成“两厘米厚”的《祖厉源》

  走出会宁后,每每想到曾经生养自己的那片热土,陈效义情难自禁,于是萌生了写书的想法。

  从1993年6月到1995年6月,初稿完成了。

  在一次搬家时,他无意中发现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手稿,细细读完后,很不满意,就一把火烧了。

  直到2013年的冬至,陈效义经历了一次生死劫,伤口还有一毫米就危及生命。痊愈之后,想到了然于胸的初稿,他开始动笔了。这一次,《祖厉源》在他的笔下一气呵成。

  “我要把这一毫米的生命,写成两厘米厚的书。”陈效义说。

《祖厉源》封面

  2017年的夏天,《祖厉源》付梓出版。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反映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卷主要描写爱情主题,下卷描写凡人小事。全书以回乡知识青年周兴文、寒门少年田钦玉的奋斗之路为主要内容,以周兴文和刘桂琴的爱情为主线,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

  文中的人物战胜苦难,奋发图强,具有鲜明的励志精神。按陈效义的话说,个人的苦难往往与时代和民族相关,只有奋斗才会战胜苦难,只有奋斗才会有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富强。他说:“我经历过生死的苦难,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的苦难写的更有价值。”

  “用文学记录革命历史是我们会宁人的责任”

  陈效义从小在会宁这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长大,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耳熟能详。红军会师给当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宝藏。

  《祖厉源》中的人物罐儿爷、罗军长都是以他身边真实存在的老红军为原型塑造,他们代表了一大批优秀的红军、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的身上凝聚着中国革命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的骨子里镌刻着绝对忠诚的理想和信仰。

  “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就没有祖国的今天。所以红色文化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写这段历史,这本书就淡了。记录历史、感召后人,这是我们会宁人的责任。”陈效义说道。

  “祖厉河文化就是黄河文化的一个标本”

  书中的祖厉河即甘肃靖远、会宁两县境内流淌过的祖厉河,发源于会宁县华家岭,北流至靖远县汇入黄河。祖厉河是一条苦涩的河,河水由于含有大量的盐碱而不能饮用,所以当地人又叫苦水河。相传,女娲就是用这里的泥土造人的,所以我们炎黄子孙的皮肤和这里的泥土颜色一样。

  陈效义笔下的人物就生活在祖厉河沿岸,他们在这个相对闭塞的西北旱塬上繁衍生息,展现出中国农耕文化原生态、古朴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在记录当地人的生存状态,我在真实地记录历史。祖厉河文化就是秦陇文化、黄河文化的一个标本。”他说。

陈效义接受采访

  在陈效义看来,农耕文化的精髓往往表现为民俗文化。在这方面,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1988年到1992年,他在大学的寒暑假期间,跑到甘肃、陕西各地去做民俗文化调查。后来在写书的过程中,那些民俗文化很自然地都被他揉进了书里,当地的民歌也被他改编,用来为人物和情节服务。

  《祖厉源》对以崖湾村为代表的会宁民俗文化有很多描写,包括当地民歌、童谣、打油诗、饮食特色、劳作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等,真实再现了当地地域文化。

  采访结束时,陈效义笑着说:“会宁精神在全国有名,它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现在我虽年过半百,生活无忧,但是我还要继续奋斗。我把一些历史记录下来给后代看,这也算我另一种形式的奋斗吧。”

精彩推荐

  • 图说甘肃|两列火车在兰渝铁路渭源站附近相向而行 图说甘肃|两列火车在兰渝铁路渭源站附近相向而行
  • 定西市大力延伸产业链 打造“中国薯都” 定西市大力延伸产业链 打造“中国薯都”
  • “省城反恐怖主义法宣传月”活动启动(图) “省城反恐怖主义法宣传月”活动启动(图)
  • 陈效义:用“一毫米的生命”著成两厘米厚的《祖厉源》 陈效义:用“一毫米的生命”著成两厘米厚的《祖厉源》
  • 甘肃省体校田径队竞走组走向不凡(图) 甘肃省体校田径队竞走组走向不凡(图)
  • 党的十九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甘肃省首发式举行 党的十九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甘肃省首发式举行
  • 林铎会见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 林铎会见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
  • 【特稿】一个乡村60年的“文艺之风” 【特稿】一个乡村60年的“文艺之风”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委第一至第四巡视组集中进驻 对
2   砥砺品格 奋发有为 建功立业——《习近
3   【陇原视觉】和平使命 维和勇士再出
4   砥砺奋进的五年,给你的家乡投一篇
5   秦直道中国(庆阳·合水)乡村马拉松赛
6   甘肃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
7   甘肃金昌迎来“赏菊季” 近百种菊花戈
8   甘肃省委巡视组第一批集中进驻4家单位
9   绿色开发 深度转化 延伸增值 循环利用
10   图解:喜迎十九大| 这90个新名词必须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