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特稿】一个乡村60年的“文艺之风”

17-11-02 08:3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一个乡村60年的“文艺之风”

8月18日,朱家湾“文艺之夜”。

老艺人在演唱。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榆中县朱家湾人以颇具规模的文艺演出闻名于榆中县城上半川,并逐渐成为榆中上半川的文化中心。不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戏,还是八九十年代的传统戏、秧歌以及现在的广场舞,都盛极一时,在榆中县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排戏

  2017年8月18日傍晚,一抹殷红的夕阳映在薄寒山上,乳白的炊烟和湛蓝的天空交织在一起。位于榆中县兴隆山脚下的朱家湾村,在夕阳的余晖下宛若仙境。

  晚上7时,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晓灵在朱家湾的老家里忙前忙后,招呼着小院里聚集的二三十名乡邻,他们热情洋溢,充满期待。

  顷刻间,锣鼓声急,管乐齐鸣。朱家湾最早参与文艺演出的李彦福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双手抱胸,昂首发力,一嗓子秦腔犹如晴空之雷,撼人心神。接着,其他人也相继亮相,各展才艺,老人们吼秦腔,唱流行歌曲;孙辈们跳民族舞蹈。整个小院歌声嘹亮,热闹非凡,让这个原本宁静的村庄洋溢着近乎过节的气氛。

  这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今年展开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走西北角甘南组学生在朱家湾看到的情景,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延续多年乡村文化。

  “今天邀请来的人,主要是村里剧团的成员。长期以来,我一直想记录我们村庄的历史,我想以这样的方式,让这帮老艺人重新聚聚,以此延续朱家湾文艺演出的历史。”组织这次活动的李晓灵老师说。

  在朱家湾,像这样的文艺联欢,每到节假日都会经常上演,已经成了朱家湾的文化亮点。据悉,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朱家湾人以颇具规模的文艺演出闻名于榆中,并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不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戏,还是八九十年代的传统戏、秧歌,甚至是现在的广场舞,都盛极一时,在榆中县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家湾村山环水绕,人杰地灵。据李晓灵老师写的《最是戏中日月长——建国六十年来朱家湾文艺演出纪实》记载,朱家湾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戏开始,组建了自己的艺术剧团,为之后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朱家湾人以村民李彦福、张学智、郭丰隆为核心组建了自己的宣传队。朱家湾宣传队刚开始多以地摊的形式演出,后来改为在庙院大殿前搭台表演。再后来有了用木板搭戏台的演出。农闲时节,他们到附近的梁家湾、郭家庄、分豁岔、陶家窑等村交流演出。此后,朱家湾宣传队逐渐壮大。

  朱家湾宣传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员多达40人,剧种丰富多彩。宣传队主要演出剧目是秦腔,另外还有眉户剧、歌舞剧、话剧、豫剧、陇剧等。

  剧目上,有很多是根据当时的《农民报》和各种农村刊物上的相关材料自编自演的现代短剧。有着40多年教龄的杨积泉老先生回忆说,1964年朱家湾宣传队是榆中县城上半川当时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宣传队,在各种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剧团排练那么辛苦,给你们工资吗?”在与老先生的聊天中,兰州大学传播学研究生黄淑君显得非常好奇。

  “我们团队将近40个人,主要由本村的百姓组成,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来编排戏剧,没有工资,也不计工分,但是乡亲们热情高涨。”朱家湾宣传队丰富多彩的演出,诠释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

  2 乡村大地,传统戏发新芽

  改革开放以后,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朱家湾宣传队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1985年的社火队。在社火表演中,传统戏则重新登上舞台。

  当时,传统戏曲是社火的后台,也是社火的亮点。

  “那时候困难非常大,团队缺乏文武场面方面的人才,加上好长时间没有演过传统戏,所以没有经验,缺乏传统戏曲的演出基础。剧团最后邀请榆中县剧团的雷震为艺术指导,排了四个折子戏。但是当时女性成员较少,演员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因此,我们的折子戏也被人称为是‘光棍戏’。”当时的剧团团长李彦福笑着说。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朱家湾结束了社火的演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专业的秦腔剧团,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剧团以大型秦腔为主要演出曲目,演出人员也较之前有所变化,在老一辈演员的基础上,吸收杨玉红等青年演员饰演主要角色。据李彦福介绍,这是朱家湾剧团的黄金时期,也是朱家湾剧团的高峰期。朱家湾剧团在这一时期,不断探索,积极学习,认真做戏,凭借精湛的艺术积淀与文艺热情,排练了数十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折子戏和六本大型本戏,塑造了一大批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艺术典型。最鼎盛的时候,剧团演员和文武场面人员有40余人,队伍庞大,实属空前。

  不仅队伍空前庞大,演出的节目类型更是多种多样。剧团邀请榆中县文化馆秦腔培训班的老师魏永功和榆中县文工团(秦剧团)演员丁永义,着手排练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秦腔大型本戏,例如《铡美案》、《火焰驹》、《斩秦英》、《打金枝》、《绣龙袍》、《辕门斩子》等。另外还演出了《哭墓》、《夜逃》、《杀狗劝妻》等众多的折子戏。

  朱家湾的秦腔演出,成了百姓们茶余饭后的焦点,也使得朱家湾成了方圆几里的文化圣地和精神高地。在漫长的岁月里,秦腔更是催生了美好的爱情故事。据悉,剧团骨干郭庆明和杨玉红就是在演戏过程中相恋并喜结良缘的。

  朱家湾秦剧团的文艺演出,就像一眼沁人心脾的甘泉,滋润着人们渴求的心灵,逐渐铸造了一个榆中县城附近耀眼的艺术中心和精神高地。

  3 新时代,新样式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秦腔产生了一些疏远感,朱家湾秦剧团由于种种原因也停止了演出。2008年,在李彦福、郭丰隆、张继红等人的倡导下,由丁兆莲、张彩红、杨曙花等50人组建新的秧歌队。她们在冬天农闲季节,每天晚上冒着严寒进行排练,下雪天也不曾中断。

  “近些年国家对文艺汇演的支持力度很大,借此机会,我们在2009年,参加了榆中县政府组织的春节秧歌比赛,并荣获三等奖,是城关镇唯一一个获得奖项的秧歌队,为村里和镇上争得了荣誉。我们不但和县上其他团队进行交流,而且在三角城、富家大营、连搭等村进行演出。这一切,多亏了政府的支持。”被称作“秧歌明星”的丁兆莲兴奋地说。

  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加之老一辈人渐渐老去,秧歌队成员的数量逐年下降,秧歌队也不得不停止。但朱家湾人并没有就此停歇,文艺活动有增无减。最近几年,本该属于城市的“广场舞”登上了朱家湾的舞台。在新观念的推动下,朱家湾的妇女正在以新的方式展现着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时代的变化,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慢慢地发生着

  改变。如今的朱家湾,人们大多以打工为生。长期的城市生活,将城市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引入到了这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前卫。广场舞的盛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60多年文艺演出的历史绵延不绝,朱家湾人追逐艺术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60多年的文艺历程,充分体现了朱家湾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农村乡土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60多年的文艺历程,展现了西部人独特的生活气息。

  “一方神秘的土地,孕育了这样灵动而美丽的家园!”李晓灵在《最是戏中日月长》中这样写道。

  文/图 通讯员 刘继衡 岳蓉媛 记者 武永明

精彩推荐

  • “甘肃兰州2017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昨日举行(图) “甘肃兰州2017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昨日举行(图)
  • 供暖首日 兰州部分市民家中暖气未热(图) 供暖首日 兰州部分市民家中暖气未热(图)
  • 白银会宁形象宣传广告片央视展播一月 白银会宁形象宣传广告片央视展播一月
  • 甘肃省高考报名开启 首日迎“小高峰”(图) 甘肃省高考报名开启 首日迎“小高峰”(图)
  • 粮改饲: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  ——州实施“粮改饲”助农增收惠民工程纪实(下) 粮改饲: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 ——州实施“粮改饲”助农增收惠民工程纪实(下)
  • 兰州市中龙公路沿线土门川村民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图) 兰州市中龙公路沿线土门川村民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图)
  • 林铎会见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 林铎会见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
  • 唐仁健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部署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反馈甘肃问题整改落实工作 研究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村“三变”改革等事宜 唐仁健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部署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反馈甘肃问题整改落实工作 研究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村“三变”改革等事宜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委第一至第四巡视组集中进驻 对
2   砥砺品格 奋发有为 建功立业——《习近
3   【陇原视觉】和平使命 维和勇士再出
4   砥砺奋进的五年,给你的家乡投一篇
5   秦直道中国(庆阳·合水)乡村马拉松赛
6   甘肃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
7   甘肃金昌迎来“赏菊季” 近百种菊花戈
8   甘肃省委巡视组第一批集中进驻4家单位
9   绿色开发 深度转化 延伸增值 循环利用
10   图解:喜迎十九大| 这90个新名词必须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