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复活(图)
原标题: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复活
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就有1600多公里。发源于秦安的大地湾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既是对甘肃厚重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
全省境内拥有以伏羲为代表的始祖文化、黄河孕育的农耕文化、文明交汇的丝路文化以及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蜚声世界,《读者》杂志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重要里程碑。
“游客到兰州,必然会去合影留念的3处景点是:水车园、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它们是兰州的文化符号、历史标签。”在兰州市《黄河母亲》雕塑前,义务讲解员张娅妮为游客们讲解着兰州的历史和人文。2016年6月,甘肃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落成仅30余年的《黄河母亲》入选。这正是甘肃丰厚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发展的一角。
2014年,甘肃省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5处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甘肃省世界文化遗产由2处增至7处,进一步增加了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含金量,显著提升了甘肃的文化品位。
“申遗成功往往会带来旅游热潮,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介绍,甘肃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将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如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将采用高科技手段适当增添数字化展示内容,吸引游客到窟外深度参观体验,减少在洞窟逗留时间,有效分流游客,扩大承载量,既实现对遗产的有效保护,又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
立足优势,放眼世界,以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中心,甘肃已经着手以文物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后发赶超,以新理念和新模式打造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文化旅游胜地,努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实现文化事业转型和跨越发展。
7月9日,宝兰高铁开通,标志着甘肃旅游按下快进键,甘肃文化遗产将搭乘高铁更快走向世界。从2000多年前的驼铃声声,到如今的宝兰高铁疾鸣,丝路苦旅已成昔日历史。
目前,甘肃省借助政策东风已形成各类扶持政策相互叠加,经济、文化、生态国家级战略平台相互支撑的发展新格局,特别是拥有全国唯一的以文化为主题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本身就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为甘肃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据了解,为了将甘肃丰厚的文化遗产做“活”,甘肃省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选调甘肃精品文物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法国、美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重要展览,在多个国家举办了以敦煌艺术、丝绸之路文明为主题的文物外展。在美国举办的“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展”和在台湾举办的“大秦文化特展”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珍贵文物在国内外的亮相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扩大了甘肃省的文化影响力。”马玉萍介绍,目前甘肃省文物单位已与美、俄、英、日等国相关机构在石窟保护、考古研究等领域开展了深入持久的合作,举办了多次敦煌论坛及简牍学、早期秦文化等国际学术会议,甘肃省文物系统专家学者也在广泛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活动,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出了“甘肃声音”。
相关新闻
- 2017-09-062017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 2017-09-14【聚焦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二届敦煌文博会宣传报道誓师动员大会在兰州举行
- 2017-09-14甘肃省高院召开丝绸之路(敦煌)司法合作国际论坛筹备动员会
- 2017-09-14“空中丝绸之路”沪兰大通道贯通 新辟航线5条调整航线3条 调整班机航线走向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