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了乡愁 幸福了乡民 ——陇南康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共进侧记
原标题:留住了乡愁幸福了乡民——康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共进侧记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杨通讯员温正平苟鹏泽
陇南市康县继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之后,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该县再次荣获“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这也是我省获此殊荣的仅有的两个县之一。
近年来,康县立足县情,依托绿水青山,极力发挥美丽乡村建设集聚效应,依托全县乡村旅游大产业路径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使生态旅游加速驶入了快车道,全县旅游业大格局已经显现。该县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共进,不但留住了乡愁、装扮了乡容、开发了乡宝、幸福了乡民,还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建小康之路。
美丽乡村“遍地开花”
走进该县王坝镇何家庄村,屋舍俨然,阡陌纵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自2014年开始,该村就立足“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发展战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并一次性解决村上路、水、电、房、产业等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蓝地绿、村美院净”取代了原来的“脏乱差”,昔日破败的村庄在经过3年多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今已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康县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年建设、整体推进,每年集中新建美丽乡村40多个、完善提升20个村落,并以景点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不搞大拆大建和重复雷同建设,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制做法。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26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为乡村旅游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完善设施“催热”乡村旅游
“我们正在加紧拓宽景区道路,新建污水处理厂、停车场等,进一步提升阳坝景区旅游接待能力。”阳坝镇党委副书记陈怀虎说。
据悉,为全面提升全县旅游品质,康县正着眼于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接待能力,目前300多家农家客栈已整装就绪;景区景点旅游公共服务、通信宽带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全部覆盖;全县已建成50多个旅游村乡村旅游公司,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吃娱购游自驾游基地,有效解决了乡村游、购等问题。同时,康县进一步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开辟了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等三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主导线路,形成以县城和阳坝为重点,以长坝花桥和262个美丽乡村为节点的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因地制宜培育生态产业
“新茶价格不等,一叶一芽的比较贵,一斤一千元左右,一叶两芽三芽的几百元。我一天大概能采摘鲜茶叶两三斤。”28岁的杨玲是阳坝镇村民,她一边采茶一边说道。
“我们通过茶叶产业合作社,可带动6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合作社通过收购新鲜茶叶,雇用茶叶加工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贫困农户实现脱贫。”康县茗芝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冯明全说。
近年来,康县坚持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措施,把富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全县已发展特色经济林99.96万亩,12535户贫困户户均发展经济林6亩,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6万亩,流转林地16.07万亩,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4.25亿元。据统计,康县目前已有特色工业企业6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户,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就地就业。同时,该县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办网店1172家,实现销售2.17亿元,带动全县6306户23364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相关新闻
- 2017-05-09浓浓乡愁感念恩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淳兰州古玩城举办个人油画展
- 2017-03-17甘肃陇南:青山绿水“淌”金银 文化润育留乡愁(图)
- 2017-03-15我是家乡代言人|记忆里的乡愁
- 2017-03-10我是家乡代言人| 乡情·乡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