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重上石摞摞山( 张天恩 )
作者:张天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2017年5月5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因玉帛之路考察来到陕北高原上的佳县石摞摞山龙山城址,对我而言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因为,这是十多年前我领队发掘的重要遗址。尽管这里只是我发掘过的古代遗址之一,但却是我考古生涯中留下了遗憾的地方,总是难以忘怀。虽不能说是魂牵梦绕,但每当想起或说起的时候,心头总会有那么一点点惦念。
光阴如梭,无声流逝。那是2003年,我受命带队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区遗址,与同事丁岩等一行10余人进行考古发掘,目的是要确认这石砌小城属于什么年代。因为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间,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成为考古学界的最大热点,河南、山西、甘肃、湖北、四川等,或有仰韶、龙山文化的古城、或有殿堂式建筑、大型墓葬等发现,标志文明产生的线索不断发现。但在被认为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陕西,却无可关注之点,在略晚的国家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中,成为局外之地。于是这座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小城便被想起,是否能早到文明发生的4000多年?便具有特殊意义。当年的省文物局张庭浩局长,就将这一任务交给陕西省考古所(后改院),我有幸荣膺重担。
石摞摞城址处在陕北高原的群山之间,距考古队所住的公家坬村有4公里之遥,每日工作两次往返太过耗时,所以需中间送饭就地野餐。夏秋相继的3、4个月,就在烈日中工作用饭。庆幸的是考古发掘未负厚望,不仅确认了城址属于龙山时期,而且还可早到龙山早期,即中原地区文化系统的庙底沟二期阶段,就是距今约为4500余年。从而打破了陕西地区没有早期城址的认识,并让学术界意识到陕北的许多石城,有一部分应属于龙山时期。这在其他的考古项目,不断地得到证实。
而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这座石城的面积虽仅6万平方米,但居然建有内外两道城墙,保存最好的墙体高度尚有3.4米。在外墙的西北环绕口部宽约10米,深达6米多的护城壕,壕的内壁还砌有高达6.3米石护墙。充分彰显了这座龙山古城构建的复杂性和突出的防御体系,反映了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和文明发展的高度。
本来要继续扩大发掘,进一步了其内部功能区的结构布局及重要设施,但由于陕北冬天较早的来临,让我们的考古工作在10月中旬中止。当时认为发掘工作第二年自然要继续,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其重要价值,还计划对陕北的其他石城做一些调查,以了解整体的分布情况、年代及相互关系等。
但可惜的是,国家文物局第二年考古发掘执照下来时,考古队又承担了更急迫的建设工程考古项目,并持续工作了数年,以致石摞摞山的发掘被长期搁置。考古报告未能及时编写,研究也未能深入开展,其他调查更是无从谈起,一切计划就都成为一声叹息。
这次石摞摞山古城的重访,总算得到了些许的慰藉,看见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觉得是那么的亲切。当年发掘的地方因回填后多已看不到痕迹,但石墙还是在五月的阳光下耸立,石苔斑驳的石缝间有小草爬出。小小的城门仍然敞开着,像似等待着我的进入。不好违了她的心意,拍照留念后经过她的身旁就走到城里。城内外都被如茵的青草遮蔽,这是被批为国保单位后加强了保护力度的成绩。
虽然因未能再发掘而对其了解不够深入,城内的结构等仍然是迷,究竟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到什么时候都是一些谈论的话题。也可能还因没有次年的扩展调查,而让石峁大城的发现晚了近十年,但想一想,这些都未尝不是好事。今天在内城中流连时,我们看到中间有一个略似方形圆角的排石遗迹,大家便进行了许多有意思的猜测。难道是一个重要建筑的轮廓,还是一个祭祀遗迹?抑或是文保员所说的一道更小的一道城?
这个迹象在当年并没有被发现,莫不是为了等待今天的重访所准备的惊喜?
想想,还真有意思!
相关新闻
- 2017-05-06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为何重走青岗峡?(叶舒宪)
- 2017-05-05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从陕北又回陇原庆阳环县考察(图)
- 2017-05-0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记者手记丨聆听五女大爱 拜谒新石器时代古石城(组图)
- 2017-05-0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记者手记丨聆听五女大爱 拜谒新石器时代古石城(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