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正文
投稿

羲皇故里放异彩 陇上江南展雄姿--人文天水:从“知道”到“知名”

2016-09-19 09:46:0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贾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人文天水:从“知道”到“知名”

  视野。

  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的天水城区全景图。

  6月6日,天水首届“李杜诗歌节”开启,面向海内外征稿。

  6月18日,备受关注的“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大幕开启。

  5月15日,天水至敦煌“天水·伏羲号”和天水至平凉环形旅游列车准时鸣笛开车。这意味着天水市、天水火车站真正拥有了首趟始发列车。

  7月26日,2016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九赛段天水绕圈赛在细雨中鸣枪开赛。

  8月28日,中国·天水秦州第二届“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开幕。

  8月6日,2016年中国龙舟公开赛(甘肃·天水·麦积站)隆重开幕。

  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功举办27届。

  近年来,宝鸡至天水、天水至定西、十堰至天水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天水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

  麦积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天水、甘肃乃至中国获得了一个国际品牌。

  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带一路”上的耀眼明珠。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尽显名城新面貌。

  以后的人们提起天水时,除了麦积山这座世界遗产外,相信还会提到一连串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诸如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公祭伏羲大典等。

  天水市委书记王锐说,在“一带一路”大战略引领下,天水大力开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城市面貌在民生项目的支撑下为之一新。

  如今,一个“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天水敞开怀抱融入了世界,拥有了国际化的

  文化品牌:一座历史名城的精神指向

  一位诗人曾说过,天水的天空飘满了朵朵诗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来不缺少历史与现实的歌吟者。

  这里是李白祖居地,杜甫流寓地。“李杜光芒”代表着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和世界影响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拥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诗歌节和诗歌奖,而天水作为为数不多的与两者都有密切关系的名城,毅然举起了这面旗帜,为世人惊目。

  天水像完成了一次孕育,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展现,诗歌与生活在这里水乳交融。于是,“李杜光芒、诗意天水”不胫而走。

  该诗歌节每年一次,以每年6月1日面向海内外华文作者征集“李杜诗歌奖”参评作品为开端开启诗歌节大幕,集中活动及颁奖时间定在每年中秋节前后即天水花牛苹果成熟期。

  今年6月6日上午,天水城南慧音山上古筝幽响、诗韵悠扬。来自兰州、西安、天水的诗人和社会各界聚会在1200多年前杜甫曾经登临吟诵过的千年古刹南郭寺,举行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开幕式暨丙申端午诗会,以诗朗诵、古乐表演等形式迎接丙申年端午节并开启了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大幕,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面向海内外汉语诗歌创作者征稿。

  6月22日,天水诗人寻访成都草堂采风活动的16位诗人开启了拜望诗圣的一次对话。

  9月4日下午,以“诗意天水”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诗歌朗诵会在天水66号创意空间浪漫举行,50多位天水诗人出席并朗诵了自己的诗歌。

  9月9日,来自《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的全国著名诗人、作家走进李白祖居地、杜甫流寓地,参加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诗意天水采风活动。

  这是天水与全国的交流,更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相信随着一届届规模的壮大,李杜诗歌节不仅会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精神指向,还会在海内外产生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

  与李杜诗歌节几乎同时应运而生的还有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这个双年展,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真正让天水第一次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也让世人开始真正了解一个地外偏远的内陆古城。

  今年举行的首届摄影双年展主题为“影像丝路神奇天水”,由法国著名摄影师、国际摄影策展人阿兰·朱利安担任影展总策展人。该“影展”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背景,结合2016年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7届中国伏羲文化旅游节而举办,也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正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丝绸之路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过去以影像资料表现的丝绸之路大部分是外国传教士、商队等记录的。而在中国开始记录的就比较晚。“‘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我们认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以影像的方式把‘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和发展资料保存下来,并且传播到更多地方,将其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在天水这个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举行摄影双年展的目的。”

  来自国内外的2200余幅影像力作,参展作品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古迹、人文风貌和沿线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印痕,以及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也特别展现了“丝绸之路”黄金段天水沿线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人文风情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首届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的成功,让天水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从“知道”逐渐“知名”。

  公祭伏羲大典暨文化旅游节,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盛会,是提升伏羲文化在海内外影响力的盛会,是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盛会。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公祭伏羲由来已久,相沿成习。公祭伏羲大典暨文化旅游节自1998年开始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7届,规模和影响逐年扩大。2005年,首次由省政府主持举办了公祭伏羲大典。2006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伏羲文化旅游节又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华协作体理事会联合授予“最佳文化传承奖”。之后,在探索海峡两岸公祭活动上实现了新突破,实现了海峡两岸共祭。

  毋庸置疑,公祭伏羲大典暨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我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成为宣传天水、推介天水的一张非常重要的文化名片。

  在天水,这样的名片还有很多,近年来天水市文艺精品佳作迭出。《天水通史》《魅力天水》出版发行,创排上演《一画开天》《麦积圣歌》《大秦文公》《轩辕大帝》《陇上铁汉》《关山月》《邓宝珊将军》《姜维》等精品剧目,央视拍摄制作的5集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麦积山石窟》在央视1套播出,拍摄完成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幸福快车》、电视连续剧《苦乐村官》。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全市公共文化馆建筑面积达13695平方米,公共图书馆馆舍总建筑面积达16668平方米,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建成村文化室375个、乡村舞台1784个、农家书屋(社区书屋)2557个、城市数字影院7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3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04%。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麦积山石窟正式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启动全市3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工程,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马家塬、毛家坪、李崖等重大文化遗址挖掘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突破,全市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达到36项,武山书画、秦安小曲、秦州平南镇唢呐等12个项目分别入围全国和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15部馆藏珍贵古籍分别入选国家和省上《珍贵古籍名录》。

  除此之外,“陇右讲堂”成功举办60多讲,连续举办五届“书香天水”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策划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廉政大讲堂”“干部讲堂”“巡回党校”等多种形式宣讲活动持续开展,进一步推动了面向大众的理论普及工作。

  深度融合:一张活力四射的发展名片

  天水,历史名城。然而,其发展最鲜活的载体是什么?

  自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正式获批后,天水人找到了答案。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天水在文化产业方面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如何挖掘、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其产量、产值、产能的最大化,成为天水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

  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新思路、新举措、新动力,不断谋划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把天水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成为天水人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天水市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夯实文化旅游基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全市文化旅游业实现融合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天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天水市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精品旅游营销,积极发展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陇上江南生态休闲游、天河沐浴温泉度假游、现代特色农业观光游,重点推介营销西安—天水—兰州—敦煌丝路文化旅游线、炎帝陵—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始祖文化旅游线、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木梯寺石窟文化旅游线等三条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了以天水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旅游市场可满足旅客不同层次的旅游服务需求,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天水市还积极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扶持飞天雕漆、汉唐陶艺、大漠行麻鞋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以“五大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基地,提高了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此外,天水市把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演艺市场作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建立了文化演艺公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交通企业合作共赢机制,将《一画开天》《麦积圣歌》《大秦文公》等精品剧目推向旅游市场,实现重点精品景区定时驻场演出,不断提高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并引导秦州夹板、秦安小曲、张家川花儿、武山旋鼓、清水轩辕鼓等民俗剧目在景区、星级宾馆饭店、文化广场、休闲场所定时演出,充分展示天水民俗民间文化的魅力,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天水市还着力巩固和拓展客源市场,全面实行旅游景点年票制,开通了天水经西安至重庆、天水经天津至大连的航班,冠名开通了天水至兰州“麦积山号”旅游专列,天水至西安“天水号”旅游专列即将开通,将有力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今年5月15日从天水传来好消息:天水至敦煌“天水·伏羲号”和天水至平凉环形旅游列车准时鸣笛开车。这为享誉“陇上江南”“羲皇故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张独特的旅游名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出台的《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近期目标:到2020年,天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3000万,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旅游总收入为160亿元。

  《规划纲要》明确,天水市将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文化为魂、融合创新、区域统筹、产业联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原则,分步实施自然历史文化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建设、节庆会展赛事品牌打造、文化旅游人文素养提升与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旅游品牌营销与传播等十大工程;围绕“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战略定位,积极挖掘整理天水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世界华人寻根祭祖旅游目的地、华夏根脉文化旅游圈核心地、中国西部休闲养生度假胜地、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枢纽集散地,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天水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首位产业,把天水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在保障措施上,天水市将强化政府调控职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政策支持,用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等各项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产业、科技、土地、价格、招商引资、人才等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同时,多渠道筹措开发建设资金,切实保护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营造文化旅游优良软环境,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天水文化旅游投资发展公司已组建成立,麦积山温泉度假酒店、麦积区和秦州区两个滑雪场等项目也建成运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项目、孙集文化小镇、峡门风情小镇等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加快建设。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2.31亿元,年均增速35.32%,接待游客221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32.3%,有效促进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同年天水市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

  今年1—8月份,全市旅游人数达2017.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5%、34.2%。

  同时,“十大节庆赛事”为天水旅游助力。天水市将坚持办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清水轩辕祭祀大典、秦安女娲祭祀大典、武山县水帘洞祈福文化旅游节、甘谷大像山民俗文化旅游节五大节庆活动,不断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发挥节庆活动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打造提升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水赛段、国际传统射箭邀请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天水麦积站、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环麦积山自行车邀请赛等五大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体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再铸名城:一批批获群众点赞的项目

  在国家推出“一带一路”战略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把天水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城市。

  今年以来,天水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上半年,天水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在近日召开的省政府全体会议上,省政府通报的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天水市有4项指标增速名列全省第一。

  数据是抽象的,感受是直观的。每一个在天水生活的人,或每年能来天水几次的人,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变化:桥多了,路宽了,植被好了,人们的幸福感强了……

  “一段时期以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启动开工或竣工的一批又一批项目,的确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记者采访一些项目区的群众时,他们说,这些项目要么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要么关乎城市长期的发展。

  有网友留言:希望继续努力,加快改变天水的城市形象,提升天水的城市品位,把天水早日建成繁荣富强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是一些什么样的项目让群众竖起了大拇指呢?

  首先要提的是天水将进入有轨电车时代。提到有轨电车,一种怀旧的气息油然而生,似乎还能闻到穿越时空隧道的历史沧桑感。去年10月18日,一条连接秦州、麦积两区的现代化道路交通项目——天水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正式启动建设,预计2017年将通车试运营,届时天水将进入有轨电车时代。

  该线路全长约20.07千米,共设站17座,概算总投资31亿元,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促进城市重点区域发展建设,而且对打造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出行环境,为市民提供优质、多样、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天,除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外,罗家沟大桥及接线工程项目启动。该桥是天水市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该项目建成后,能够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条件,提升藉河南北通达能力,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之后,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续建工程也启动,这意味着藉河生态景观将向东延长4公里。今年底,延长后的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续建工程将全新亮相,藉河北岸扩建的滨河公园将设置水镜花台、城市阳台、水上栈道、十里花堤等20个主要景观。

  紧接着,天水市项目建设又迎来“三套车”,启动秦州大道、市第三中学迁建和财政易地搬迁秦州藉口项目建设。

  “秦州大道建设将拓展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该项目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加快秦州新城建设,带动沿线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要规划。

  除此之外,成纪大道主体工程完工,道路主车道全线贯通。该项目是市委、市政府为完善城区路网结构,促进藉河北岸开发而实施的重点项目,对于建设成纪新城、实现秦州、麦积两区在藉河以北的相向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的山水一号大桥横跨藉河、天定高速,南起316国道,北与藉河河堤规划路衔接。天水市藉河大桥的拔地而起,将成为畅通天水市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让天水人高兴的还有天水国际陆港的建设。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维俊说,按照省上关于打造兰州、天水、武威三个国际陆港的部署要求,在三阳川规划建设天水国际陆港,主要建设铁路物流中心、公路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商务及行政服务中心等核心功能区。当前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国际陆港项目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完善和报批工作,力争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尽快启动建设。

  一个“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和“绿色及可持续发展麦积山论坛”,让天水成了科学界瞩目的高端地域。天水市以建设一个智库、办好一个论坛、创办一批企业、建设一个园区,举办一次创业大赛、发布一本蓝皮书为重点,办好“专家智库”和“麦积山论坛”,着力在依托智库资源、转化论坛成果、推动项目落地天水上做好工作,取得实效。

  “八大新城”也是天水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中。结合310国道秦州至武山段升级改造、秦州大道及地下综合管廊、市三中迁建、藉口物流园、藉口镇易地搬迁、天定高速藉口出口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秦州新城,促进城区向西延伸发展,拓展城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通过实施麦积山大道、颖川河滨水景观工程和颖川家园、双泉家园、玉兰家园等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及天水华昌欢乐城、翠园文化产业园、数字麦积山及游客中心、黄河雕漆文化产业园、峡门风情小镇等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建设颖川新城,拓展城区面积19平方公里;通过实施东柯大道、花牛苹果产业园、东柯工业园、东柯物流园、街亭古镇、温泉小镇、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东柯新城,拓展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通过实施开发区总部经济城和一批新的工业项目,完善社棠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社棠工业城,拓展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通过实施成纪大道、天水商贸城、市一中麦积校区、市体育中心、藉河风情线二期、有轨电车一号线、成纪新家园、碧桂园和恒顺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加快成纪新城建设步伐,实现两区在藉河以北的相向对接,拓展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通过实施马跑泉公园提升改造、马跑泉镇区改造、省建投上尚宅、恒顺紫御润园、公园家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麦积新城,拓展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结合天水机场迁建,通过实施新机场道路、航空物流园、空港小镇等项目,规划建设中梁空港城,拓展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通过实施三阳川隧道及连接线、国际陆港、麦甘二级公路、天巉公路三站合一收费站等项目,规划建设三阳川新区,拓展城区面积55.9平方公里。

  天水开发区扩区增容步伐加快,全国电工电器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快创建,国家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铁路电缆等企业出城入园有序推进,95户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

  可以说,在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支撑下,一个更加美丽的陇上江南正在向我们走来。本报记者 牛彦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贾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