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徐晓兵:“兰州制造”需要一次涅槃重生

2016-08-18 08:33:3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兰州制造”需要一次涅槃重生

  徐晓兵

  曾在兰州街头巷尾风靡多年的504雪糕、百士特等老品牌是兰州人独有的一种记忆和情怀,然而,这些让兰州人念念不忘的产品却在市场冲击中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长风、春风这些电器品牌曾经是“兰州制造”的骄傲,如今只能在兰州人的记忆里去寻找……曾经“长风”破浪,“春风”得意,而今却旌旗难展,细细历数,有多少名噪一时的品牌曾生长于此,然而大浪淘沙,今天的市场上却再也难觅其芳踪。对于类似百士特、长风电器这样曾焕发过无限辉煌却又逐渐陷入消沉的“兰州制造”,如何涅槃重生是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将“兰州制造”的印记再次推向全国的一道必答题。

  制造业是兰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在兰州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擎天柱”的角色。兰州的制造业发展主要经历过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奠定了兰州成为中国西北最重要工业城市的基础,兰州制造业也在全国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贡献卓著。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曾经旌旗猎猎的“兰州制造”却逐渐偃旗息鼓,令人扼腕叹息。

  “兰州制造”从辉煌走向沉寂,客观而言,与兰州身处西北内陆,地方经济落后有关系。但从主观上看,却也和兰州没能及时跟上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程度不够有直接关系。探究“兰州制造”辉煌不再,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一是发展思路出现偏差。上世纪90年代,正是“兰州制造”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一大批知名品牌破茧而出,市场反响强烈。但是,当时兰州将发展重心放在建设西北商贸中心上,“兰州制造”失去了一次培根固基的大好时机,很快就被更为强大的外来商品和外来资本冲击得七零八落,失去了已经拥有的市场份额。二是思想保守,机制落后。当时“兰州制造”基本为国有企业或衍生自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缺乏应变,计划经济的手段难以适用商品经济的新土壤,托生于产品匮乏年代的这些品牌在进入充足市场供应时代后,竞争力急剧下降。三是人才流失较快,创新能力下降。“孔雀东南飞”是当时人才流失的真实写照,人才的流失加之机制的保守,使“兰州制造”不复创新活力,逐渐被市场遗忘。

  进入新世纪,经过艰难探索之后,兰州重新树立起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艰难行进的国企改革也取得了相当成效。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国企改革“393”攻坚改革中,兰州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改制重组。在此基础上,以存量国有资产招商带动增量资本投入为主要方式,着力推进了企业资产重组。截至2014年底,共引进国有、民营资本参与市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105户,累计引入资金11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7亿元。通过资产、债务、人员和业务的整合重组,盘活了大量长期闲置的低效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企业数量的减少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通过“靓女先嫁”等方式“引强入甘”,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企业落户陇原,使甘肃产业链得以延长和优化;而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一批企业则投资海外,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发展步伐。

  在这一轮改革中,兰州没有再掉队,而是及时跟上了改革的进程。也正是因为经历这些不可避免的阵痛,才使得“兰州制造”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加快培育、巩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优势,是未来“兰州制造”必须要走且非常紧迫的一步。这其中,必须牢牢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坚持结构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相信随着创新驱动力的不断提升,“兰州制造”一定能涅槃重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