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外热波助力检查文物“病害”
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研讨会在兰州举行
中国甘肃网8月17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首席记者 张子艺)在泥土中深埋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文物沾满了泥土,有些也早已锈迹斑斑,经过专业的文物修复,这些文物才能恢复光鲜的外貌,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内熠熠生辉。昨日,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的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研讨会——全国第十四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百位文物保护行业与会专家就近年来的文物保护、清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文物保护 风险管理刻不容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德才在现场表示:“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和人类文明的瑰宝,然而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因遭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破坏,正面临损毁和坍塌的风险。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设计和技术实施过程中强调‘风险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记者了解到,此前龚德才科研小组发现,利用酶促聚合反应修补古代丝绸纤维的微裂隙,可增加脆弱丝绸文物的强度,从而为珍贵文物的保存与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这种新方法还可用于其他蛋白质类文物(如羊毛、头发、皮革和羊皮纸等)的保护,应用前景广阔。
高科技助力文物修复
昨日论坛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位专家就各自不同温度、湿度下文物的保护进行了探讨,专家们也在研究和探索通过高科技的保护手段,及早发现文物内部病变,及早进行文物保护处理。
文物修复是考古学中的一个门类,从最早的凭借肉眼对霉斑、缝隙进行修复,到现在借助红外热播技术、高光谱技术、X射线对文物进行扫描,都可以及早发现文物内部的病害信息,以期做到及早预防和保护。
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红外热波技术目前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但这项技术具有其它检测技术所不具备的特有的优势:不用跟文物接触、不会损伤文物,尤其适合壁画、石雕、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实时检测,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文物预防性保护以及工艺技术的研究。
各地专家献计献策
来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杨盛分析了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他说,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种气候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生长,因此该遗址区域的土壤及方砖出现了风化,他就该遗址上苔藓植物调查、标本采集、标本培养和整理鉴定工作提出了防治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邓天珍则运用科学的分析检测手法对张家川马家塬出土的金银铁饰件进行清理,这些长埋在泥土中的器物受物理和化学等作用的影响,裂隙、残缺、孔洞等病害布满器身,有些器物甚至还在泥土的包裹中,需要边清理、边渗透加固才能露出真容。邓天珍通过渗透加固、机械除锈、粘接补配、做旧等方法,有效地保护修复了这批金银铁饰件文物,还原了其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