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正文
投稿

李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6-08-09 11:09:3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既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导思想,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一体,既体现出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正在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有担当意识,旗帜鲜明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树立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源自文化自觉。因此,没有文化自觉的所谓“文化自信”只能是盲目的、虚假的“自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之上。要树立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和觉悟。从世界与中国、历史与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等维度,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现状、未来及其文化要素进行理性的认知,防止碎片化,在比较中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文化价值,确立自身文化的地位。二是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自信的基础上,将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转化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转换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坚定的信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断提升我们的理论素养、思想境界,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反对打着传播传统文化的旗号,以实用、庸俗的功利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的现象,反对打着传播传统文化的旗号,大肆宣扬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做法,甄别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有效地传承。二是对兰州丰富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义理研究透、意义阐释足。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在当下活起来。作为社科研究者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才能深入到最多数人心里,怎么能在兰州八个县区普及,使乡土文化重换生机,城市文化繁荣发展。要走出书斋,走出知识分子的小圈子,走向企业、农村及社区,走到老百姓当中去,回答老百姓的关切,解决老百姓当下所遇到的困惑,用社区民众听得懂的话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形成大家认同,大家实践。因为基层社区和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正是传统文化演绎与发展的舞台和素材,是传统文化的涵养源。离开基层社区和民众,传统文化的弘扬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是“空壳化”。

  二是研究文化发展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和创造力,本着“利用古文化,建设新文化”的理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发展的结合点,努力把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化成为现代大众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全力打造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让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触摸中华传统文化脉搏。比如,在古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中,避免“更新换代”,采取“延年益寿”。

  三是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研究如何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运用科学技术例如三维立体效果等对传统文化的遗迹进行全方位的效果展示等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让时空交错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使传播过程本身带有科技性,趣味性,让原本晦涩的传统文化充溢着生动性,既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持久保存,更利于传播与创新,拓展传统文化传播的性质和渠道。

  四是做好政策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把政策研究足,研究活,做好参谋。遵从中央顶层设计,既看到国家支持发展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更善于啃政策,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研究,吃透精神,把政策精神都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来落实。研究兰州模式。立足于我市的传统文化发展实际,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兰州市都市文化产业区建设、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平台,思考下一步繁荣我市传统文化应该争取国家哪方面的政策支持,并且为争取国家支持做好铺垫工作,争取国家政策更多支持,建立兰州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模式。

  (作者系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