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
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学生中试水运动打卡。清华要求学生参加跑步锻炼,并且要“刷脸”3次完成打卡。武汉大学也通过一款APP对本科生的环跑进行核算,考核计入体育成绩的20%。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8月2日《新京报》)
体育锻炼的好处谁都知道。尽管有学生抱怨,将运动打卡考勤与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捆绑”在一起,让人觉得运动是为了完成任务,毫无快乐可言,但是,高校为增强学生体质所做的努力和良苦用心,丝毫不该被怀疑。平心而论,这一“狠招”看似不近人情,归根结底还是为学生好。
多所大学推出“跑步打卡”,并将其与学业成绩、评奖评优挂钩,从现实角度讲,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利益驱动”。当然,此举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对学生参与的有效监督、运动情况的统计管理等。有学生反映,有人为了快点完成任务,会穿着轮滑鞋去,还有骑自行车、滑滑板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专门给学校要求安装的跑步APP“越狱”,以至于日常走路、上下楼梯都被计算成了运动量。如果任由这种虚与应付之风蔓延,不仅达不到体育锻炼应有的实效,还会使学校的规定徒具形式意义。对于教书育人,有人说应“有好心没好脸”,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学校有关部门理应强化督导,对作弊学生予以相应的惩戒。唯其如此,才能让运动打卡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
人似乎天生就有不同程度的惰性,大学生倦怠体育运动也并不奇怪。高校以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方式,将大学生“赶”进运动场,表面看确实严苛了一些,但学生们终究会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并因之而受益终身。其实,只要能增进大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