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调查显示,70.2%受访者直言随迁子女上学流程繁琐证明多。(8月2日《中国青年报》)
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意义自然不必多说,大量的教育资源尤其包括财政拨款开始以更大的力度倾向于农村和城镇学校,这对于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意义重大。但是具体到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却仍然复杂而棘手。
《意见》就随迁子女上学这一问题,关于政府责任,关于简化优化流程和证明,都有明确意见。但在具体现实中,流程能简化到什么地步,政府责任能落实到什么程度,以及地方政府会不会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办法,都有十分大的弹性。实际上,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核心,恰恰在于政府到底能不能简化流程,也就是能不能真正简政放权。
拿北京来说,2015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非京籍儿童入学提供“五证”的政策基本不变,具体细则由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五证”也不算多嘛,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细则让“五证”延伸出了多达28个证件。这让非京籍家长苦不堪言。要知道,这28个证明中,还包括房租的完税证明等一些非常细枝末节的东西。先不说这28个证明好不好开,单单是验证28个证明的过程,就起码表明外地人在北京上学依然是一件相当折腾的麻烦事。
客气来说,是“麻烦”;不客气地说,这就是在抬高门槛,甚至可以说,就是在拒绝外地子女上学。28个证明,既有老家村委会的证明,也有现在打工单位的证明,没有十天半月甚至更多的时间,都不可能办完这些手续。在如此之高的门槛面前,许多家长望而却步。无奈之下,只能让家庭继续城乡二元模式,孩子们继续留守,家长们继续牵挂……
拒绝随迁子女上学的,是繁琐的手续,是冰冷的政策,是僵化的体制,也是城市的歧视与整个社会的偏见。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只有通过不断的简政放权才能完成。
向好的一面是,在各地政府的努力下,许多雷人的、不必要的证明,都走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更有理由期待,只要政府有态度、有魄力,简化随迁子女上学所需要的那些证明,绝不是什么难事;让城市接纳外地人的子女来就学,也不是难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与市区重点学校的师资,也会慢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