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投稿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纪行丨骊人行之二:初遇渭河源(图)

2016-07-19 08:58:00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活动

青山绿水间的一丝金黄、一抹清凉

  早上冒雨出发,一路上倒也少了一份夏日炎热,多了一丝雨润清凉。车行至一处缓坡,触目之间青山绿水,早熟作物偶尔一抹金黄,更显色彩柔和温暖,雨后云雾缭绕,简直就是一幅田园牧歌的水墨写意。同行人等忍不住下车拍照,大呼过瘾。继续往前走,才发现这一带是渭河源风景区,如此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之地,必然孕育出丰饶的文化。

渭源县博物馆内馆藏的玉石器

  下午集体参观了渭源县博物馆,博物馆东西不多,但足以勾勒出这片土地的历史轨迹。从侏罗纪的鱼化石到更新世的牛角、鹿角化石、三趾马牙齿化石,可见此处曾为湿润温暖之地。馆藏玉石器基本是齐家文化风格,有瑗、璧、璜、戚、斧、凿等型,皆为素器,石性重,玉质普遍不好,另有野猪獠牙璜和兽骨锥。馆藏陶器主要包含三种文化类型,可见此地历史上人来人往,文化多元格局已经初现端倪:一为马家窑文化彩陶,典型纹饰有漩纹、网格纹和四圆圈纹;二为齐家文化红陶,有三耳杯、双耳壶、折腹高领双耳罐;三为寺洼文化,有红陶单耳鬲、红陶、灰陶双耳罐,马鞍形口沿为一大特色。

  从博物馆出来,叶舒宪老师带着几个玉器藏友见缝插针去了渭源县的古玩城做田野考察。一个小小渭源县竟然也有古玩城,可见此地古玩消费颇有市场。遗憾的是,今天不是古玩集市时间,仅有两处店铺开门。叶老师一进古玩市场立马换成土得掉渣的老陕话,跟店主唠嗑儿砍价,如此作风,深谙人类学田野考察精髓,令人钦佩。古玩店的文化期古玩基本是齐家玉器风格,皆属普品,对我这样求精不求多的藏友无甚吸引力。

  在下午与当地各文化部门的座谈中,有些信息线索比较意味深长。关于玉石的线索,王纲先生提到渭源流经的北寨镇暖阳口村王供坪有不少玉器被村民们发现,在民间有不少交易。王枝正先生回顾了他的玉缘:年轻时把祖上相传的素白玉璧卖了600元,娶了媳妇成了家。一次购买了2000多元的古玉,不多时卖了3000多元,发了一笔不小的财。关于多元文化的表现,朱元林先生说到渭源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番鼓舞。该舞蹈原名打西番婆鼓,由男女西番共同表演,由古羌语演唱,既有男女打情骂俏戏谑逗乐的桥段,又有敬拜四方土地神灵的走四门桥段,还有汇集八方精气神的攒八卦桥段,反映出羌、藏、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值得深入研究。据说,在此地有太白山,与陕西的太白山同名;著名的鸟鼠山,也是甘南一带好些山的通称;渭源境内有三危山,也与敦煌的三危山同名。多处相似的地名,是否暗示了民族文化迁徙的痕迹?

渭源灞陵桥

  晚饭后,考察组的同仁一起去看渭源灞陵桥,那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上有汪精卫、杨虎城、林森、于右任、孙科、启功等诸多名人题词。在晚霞的映照下,一架木桥飞卧水上,蒋介石所题的“绾毂秦陇”,巧妙地概括了渭河的地理文化地位,作为秦陇交通枢纽的渭河,将会如何牵引和绵延着甘陕地区的文化,让我对于明天的渭河源头以及首阳山、鸟鼠山的考察,充满了期待……

  作者:杨骊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