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投稿

大写在天地之间的人
——寻访路易·艾黎先生足迹文化考察手记(组图)

2016-05-05 14:19:00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寻访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

  山丹情怀  精神家园

  “在山丹与青少年一起度过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生活最充实的年代。我简直就像他们生活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正在学习的人。他们为人十分热情、可爱,有机敏的幽默感,善于抓住中心问题并采取行动。我高兴地看到新时代正在给予他们一切机会,做一些需要做的工作,把旧中国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国家。”——艾黎曾经在他的《艾黎自传》中这样描述在山丹的岁月。

  1944年,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先生带领双石铺培黎学校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山丹,把这样一座偏僻蔽塞落后的小城变成了他们理想和激情的热土。

  四月的山丹,春意盎然、草长莺飞。艾黎与何克陵园满园春色、宁静肃穆,乔治·何克和路易·艾黎这两位生前的挚友永远相伴安息在这里。

  乔治·何克,这位牛津大学毕业的热血青年,抗战初期到中国的一次偶然游历,让这位与这个东方古国结缘。他先后以不同身份成为中国抗战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将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西北山丹小城,也将自己的故事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里。

  路易·艾黎曾说,在8年抗战的漫长岁月里对乔治·何克来说是度过了整整一生。由中国革命的献血和激情浇灌的一棵幼小树苗,长成了坚实的大树。

  每次翻阅《艾黎自传》,读到艾黎用平静的语气细细描述何克去世时的情景,我都会忍不住眼眶湿润。——“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这样的一句绝笔道出了他怎样的博爱与情怀,道出了他怎样的不舍与眷恋!何克去世时离抗战胜利仅差23天。在陵园的石碑上,刻着一首他喜欢的英国诗人格伦费尔的诗句:

  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又温暖,

  为了他,人们一直奋发向前。

  他已逝去,从此不再奋战,

  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加光辉灿烂。”

  艾黎认为,给何克最好的墓志铭莫过于:“他的一生和工作,将使原来寸草不上的地方变得芳草如茵。”这,也是对何克短暂闪亮的一生最好的写照。

  据艾黎先生的忘年交、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第一任馆长王自刚老人介绍,艾老生前最后的三个心愿,就是修建艾黎捐赠图书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和重建山丹培黎学校,“努力干、一起干”,这三件事通过大家的努力都实现了。如今,看着陈列馆里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徜徉在生机勃勃的山丹培黎学校、听着对继承和弘扬艾黎事业的美好规划和愿景的介绍,我感觉艾老的形象和面容逐渐明朗,他就一直那样微笑着,让他的博爱他的情怀他的睿智温暖和感动每一个亲近他的人,再将这种精神和力量发散出去……

  艾黎先生在遗嘱中这样写道:“遗体火化后,希将我的骨灰先放一放,待有便人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上,洒在四坝的原野上,不要举行仪式。一切瞻仰遗体、给遗体穿上好衣服再火化、举行追悼会等等对于人民费时花钱的做法应当破除,花圈也不要送。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故去了。”

  沈从文曾经说过: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艾黎就是这样的战士,是一位有着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勇敢的战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

  他也是一位父亲,是学生的父亲是孩子们的父亲,是“工合之父”。他的学生杨春林老人说:“在我们的心里,艾黎不是一个伟人,他是我们的父亲。”他将厚重如山宽广如海的父爱全部给予了他的学生和穷苦无助的孩子们,给了那些因工合而受益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他还是一位有大情怀的人。他一生心系草根情牵贫民,他的中国情怀、甘肃情怀和平民情怀让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真实的人温暖的人,他创建的培黎学校将会使“培黎”这个名字永远“为黎明而培训”。著名作家肖复兴饱含深情地说:“培黎,是一个厚重而光荣的名字。她让人们想起石油、西北和历史,让人们想起友谊、爱心与希望。”

  原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参加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18周年暨路易·艾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时深情地说:归纳路易·艾黎先生的人生品格,我想有很多,但最值得我们钦佩和敬仰的是有以下三条:第一、高尚品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第二,无限激情,这也是我们所缺乏的;第三,卓越才华,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有这三条,这个人就大写在了天地之间”。

  作者: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秘书长  石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