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00多公里从兰州、宝鸡到山丹的寻访,4月27日,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团进入最后日程,考察团全体成员和山丹县委宣传部、山丹培黎学校、山丹培黎老校友等有关人士进行了座谈交流和总结。
会议由中国甘肃网总编辑张振宇主持,兰州城市学院宣传部长石虹和山丹县委宣传部长杨友楠作主旨发言。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原馆长、培黎老校友、近76岁的王自刚先生在谈了艾黎校长和培黎学校几件往事后,着重指出,艾黎先生的办学思路是逐步发展变化的,不要拔的太高,开始只是慈善,后来才逐步发展成现在大家知道的样子的。回想本人20多年来的研究,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
艾黎先生在洪湖、绥远等地的救灾活动中,一开始只是慈善,这不仅是他当时的职责所在,还源于他教师家庭的教育所在,更来自于他对一战中参战的中国军团军人的良好印象。艾黎接触到的憨厚,高大的中国军人改变了他以前听说的对中国人的诸多偏见。后来他游历苏杭等地更是加强了对美好中国与上海苦难女童工们生活的对比认识。当时政府的救灾不力也使他进一步坚定了参与组织非政府组织救灾,挽救中国危亡的信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认识到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需要极大地补充,以供应当时急需的军需品和生活用品,所以就与宋美玲、孔祥熙、林伯渠、董必武、邓颖超、斯诺、英国驻华大使等人组建了“工合”组织及其国际委员会,艾黎为行政院总技术顾问。
在武汉建立“工合”总部后,艾黎重点在位于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交通枢纽,煤铁、人力等资源丰富的宝鸡及四川等后方开展工合运动工作。他首先将武汉的工厂迁到了宝鸡,后又在宝鸡凤县双石铺、天水、兰州、徽县等地建立了铁匠铺、机器、造纸、制革、纺织、铅锌矿、耐火砖、供销等几十个工业合作社和双石铺水利发电站,生产了大量的毛毯、刺刀、军刀等军用和民用产品。仅宝鸡、天水和兰州就生产毛毯120多万条。
随着生产的扩大,缺乏熟练可靠的技术工人和高水平、忠诚的管理人员等问题就凸现出来了,艾黎还发现一些合作社管理人员品质和素质有问题,他们在应付检查,视察前后的表现很不一样。他逐步认识到,主要问题出在人上,需要自己培养适合“工合”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上。所以,在“工合”小学、女子学校和“工合”孤儿院的基础上,根据约瑟夫·贝利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寓意培养迎接新中国黎明的人等因素考虑,于1942年建立了培黎工艺学校。同样地,经历了好几位校长,艾黎终于认识了何克这位英国来的名牌大学大学生,何克的人品和素质得到了艾黎的信任,被聘任为新的校长。
艾黎和工合组织的影响,特别是他和延安的关系,使当局感到了威胁,艾黎被解除了国民政府技术总顾问的职务。随着侵华日军的临近,艾黎记起了当年和李约瑟考察西部的经历,在时任甘肃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帮助下,经历千辛万苦,何克率领师生取道徽县、天水、兰州,经丝绸之路古道,历时两个月,跋涉1000多公里,将培黎学校迁到了水草肥美、矿产丰富的山丹(这段经历在电视剧《黄石的孩子》、纪念路易·艾黎CCTV专题片中都有介绍)。学校建立在废弃的法塔寺和四坝滩农场。艾黎最终将自己开创的“工合”运动和培黎教育事业落在了为迎接新中国培养职业人才的事业上来。同时,他将学校对面的山脉也命名为“合黎山”,寓意工合和培黎,可以说,艾黎先生将他建立的工合组织和培黎学校都寄托在如何培养好培黎人才的希望里了。
作者: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 王恩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