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正文
投稿

【疫苗】专家:家长千万不能放弃为孩子打预防针

2016-03-23 08:42:2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陇周刊(2016年 第11期)

  原标题:一类疫苗全程冷链配送公众可放心接种

  专家指出,家长千万不能放弃为孩子打预防针

  资料照片

  连日来,“疫苗事件”牵动了无数父母的心,他们面对网络上的传言、微信朋友圈里的链接,茫然不知所措。部分家长甚至向记者坦言:真的不敢带孩子打预防针了。22日,记者就大众关心的问题走访有关部门、专家,解读何谓一类疫苗、二类疫苗以及接种疫苗的重大意义等,希望公众切勿放大对接种一类疫苗的担忧。

  识别一类疫苗看“免费”字样

  据介绍,我省免疫规划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包括11种常规免疫疫苗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A群脑膜炎球群多糖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群多糖疫苗、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3种应急接种用疫苗即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儿童剂型)、麻疹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人用炭疽疫苗。以上所有疫苗外包装均有明显“免费”字样。我省免疫规划疫苗每年是由省卫生计生委按照政府公开招标采购形式完成采购。中标单位和供货企业均是疫苗生产企业,从未向疫苗经营或销售企业进行过采购。所有中标企业均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并通过了相关部门审查,包括:国家药监局核发的疫苗批件、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

  一类疫苗有专用冷链体系

  我省第一类疫苗是在全程冷链的条件下配送至全省各个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通过冷链(冷藏车或冷藏条件空运)直接运送至省疾控中心疫苗冷库储存,市、县级疾控中心根据使用计划分3-12次利用冷藏车或疫苗运输箱运送至基层接种单位,农村地区疫苗是在接种的前一天由村医用冷藏包从乡卫生院领取使用,在村卫生室冰箱储存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在运输和储存环节全程实施温度监控,其中大型冷链设备(如冷藏车和冷库)配备有全自动温度监测记录仪和报警装置,其他小型冷链设备中配备温度计,做到每天不少于2次的温度监测,确保疫苗储存温度保持在2℃~8℃。

  同时,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疾控部门每年均不定期地对免疫规划疫苗的管理和使用开展内部督导和检查,同时也接受了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

  二类疫苗自愿接种需要收费

  本次“疫苗事件”涉及到的都是二类疫苗,那么到底什么是二类疫苗呢?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相对于一类疫苗来说,二类疫苗由于是付费自愿接种,因此利润空间更大。

  然而,我省的二类疫苗却未实现闭环式管理。这表现在,目前第二类疫苗和第一类疫苗一样都是通过预防接种门诊直接面对群众实施接种,但由于二类疫苗采取各接种单位分散购苗的方式,一个地区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数量上级疾控机构无法掌握。二类疫苗因市场化的分散购销模式有可能无缘享受这样的“冷链”待遇,其储运条件是否可以达到要求亦不被相关部门掌握。

  家长:被忽悠改用二类疫苗

  听说此次“问题疫苗”均为二类疫苗,一些家长不淡定了。原因是他们不约而同被忽悠了:本来注射免费的一类疫苗就行,却给孩子改用了二类疫苗。“花了大价钱不说,还冒了这么大风险!”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被一类疫苗“副作用大”、“将要被淘汰”、“没货了”等说辞忽悠的家长还有很多,一些家长甚至放弃了全部一类疫苗,而为孩子改用二类疫苗。有的二类疫苗可以称得上“昂贵”,一针下去就花掉850元。“现在光给孩子打疫苗我已经花了三四千了。”一位家长痛心地说,更令她难过的是:注射二类疫苗还要承担这样“额外”的风险。

  此种“营销”手段被频繁运用到孩子和他们“不怕为孩子花钱”的父母身上,记者在以前采访一位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时曾有所耳闻。

  专家:千万不能放弃打预防针

  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蒋永萍介绍,疫苗是特殊的药品,在运输、储存等环节有严格的冷藏保温要求。疫苗对温度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疫苗质量产生影响。疫苗从制造到使用的现场,每个环节都可能因温度不符合规定要求而失效。在储运过程中,一旦温度超出2℃-8℃的范围,疫苗就要被销毁。此次山东“疫苗事件”,大量疫苗运输过程中未按照冷链管理要求,所以风险极大。

  她表示,接种疫苗是为了预防疾病,家长们切不能因为此次“疫苗事件”就动了不再带孩子打疫苗的心思。“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家长一定要严格遵照适龄时间带孩子打针。

  记者 刘晓芳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