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宇 文/图
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实际考察路线图 刘勇/制图(点击看高清大图)
古老的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就是陇山。
陇山这座横亘在陕甘两省之间的山脉,不仅以其山高而闻名,更以山路曲折交错而闻名。穿越这座大山上,究竟有多少条古道,可以往来,至今无人可知。
隆冬之际,我们组织了一次穿越古道的文化考察之旅,试图揭开丝绸之路最复杂路段的迷雾。
迷雾重重的的关陇古道
2016年1月26日到2月3日,由《丝绸之路》杂志社和中国甘肃网联合举办的“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考察活动”对关陇古道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这句话用来形容关陇古道,最为贴切不过了。
关陇古道,究竟是何时有了路,怕是谁也说不清。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在渭水河谷的武山曾经出土过远古先民的头骨化石。事情是这样的:20世纪八十年代,在甘肃武山县发现的两具晚期智人头骨化石,他们生活在距今3.8万年前,要比同为晚期智人的山顶洞人还早2万年。可见,此时已经有了渭水河谷,已经有大批先民生活,自然也会穿越陇山往来。
不过,真正要说起关陇古道开发。就不能不说,生活在这大地湾人,生活在这里伏羲部落。他们应该是开发,关陇古道的早期主力。
远古时期,古老的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大体上沿泾河、渭河而行。古人行路,多是沿着河谷而行,一来,行走相对容易,二来取水方便。陇山是人们西行的第一个山脉。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关山”是横亘在陕甘两省间的一座山脉,自北向东南逶迤而下,长约两百公里,宽约五六十公里,在古代也曾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载,陇坂“山高而长,北连沙漠,南带千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实际上,陇山还有陇山和小陇山之分,大龙山,就是包括了六盘山、关山在内,大陇山山系。而小陇山所指就是天水清水、张家川一带的,横亘在陕甘两省边界的关山,至今天水境内还有小陇山林业局。
渭河和泾河则在陇山的南北两端,自古它们就是穿越陇山的孔道。相对而言,走泾河,往往直奔河西。按照汉代简牍的记述,在长安和敦煌之间,几乎有一条呈直线的汉代国道存在,走这条路,人们多经泾川、平凉、固原、景泰、大靖、土门抵达武威,然后直通敦煌。汉政府在这条古道沿线设置了相当完备的驿置设施。而走天水的渭水河谷,则多是经天水、甘谷、武山、渭源、临洮直抵河湟谷地,这条道路往往和羌中道、唐蕃古道所重叠,目标是青藏高原。
提到泾河、渭河,首先想到的是成语“泾渭分明”。大家争论不清,到底是谁清谁浊。最后一致认为从源头上来说是泾清渭浊,但从交汇处来看,泾浊渭清。泾河,发源于六盘山,系石山密林,唯有源头清水来,经黄土大塬于长武县入陕。而渭河发源地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一路孱弱而匍匐前行,在进入秦岭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之后,突然惊涛拍岸,湍流跌宕,最后缓慢地流入了平坦宽阔的关中盆地。天水的王若冰称,关中或八百里秦川又称渭河盆地或渭河下游地区。泾渭均流经黄土高原,泾渭的清浊因时而异,并不象人们相当然那样分明。庆阳张多勇亦表过专论泾河水浊原因的论文:夏天或雨季泾渭皆浊,冬天或旱季泾渭皆清。一边干旱不雨而另一边下雨不止才会出现泾渭分明的现象。
前往关山的路上,积雪覆盖,行路困难。
而在渭水和泾水之间的陇山中,不仅有河谷溪流,还有大量山间隘口。这些小路,在人们一次次的通行中,也逐渐变成了大道。因而,古人把翻越陇山的丝绸之路,称之为“关陇大道”、“关陇古道”,最晚在汉代即已开通,有千年历史,是一条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古道。
甘肃的简称陇,就是源自陇山,因为甘肃在陇山以西,故而甘肃人黄河以东地方,也称为陇右。甘肃境内有个秦州,还有陇山、陇阳、陇川等乡镇。而陕西简称“秦”,却有个陇县,秦陇密不可分。
古人说,“陇坻之隘,隔绝华戎”,“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陇板满目皆千仞,唯有关山以秀媚”。登上陇山、翻越关山,意味着出了关中,正式踏上丝绸之路。则西行1100公里,就是阳关,人们又要唱,西出阳关无故人。
岁月悠悠,人来人往,翻越究竟有多少,关陇古道横亘陇山,谁也说不清了。就让我们一探就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