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说·飞天网评】 “金招牌”打样 陇原小镇向前看,齐步走!
特色小镇不是个“筐”,不能将名不副实的东西都往里装。如果只是玩概念、搞噱头,不能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包装得再花里胡哨的“特色小镇”,人们也是不会买账的。
文/本网特约评论员 秦信芳
经报请省政府同意,甘肃省认定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黄河风情特色小镇等11个特色小镇基本符合《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纳入《甘肃省特色小镇创建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清单实行动态管理,纳入、退出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对于拥有这一“金色名片”的11个小镇而言,其以鲜明的发展导向,为省内其他小镇如何打造契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平台,树立起了标杆。
特色小镇,是一顶熠熠生辉的桂冠。在甘肃数百个镇中,它们无疑是众所瞩目的佼佼者。
能获此殊荣,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看看这些镇“特殊”在什么地方吧:河口镇,折射着浓郁的黄河风情;什川镇,运动休闲项目布局有序;平川区,陶瓷文化历久弥新;平襄镇,书画之乡翰墨飘香;马家窑,质坚晶莹的洮砚享誉四方;月牙泉,独特的塞外风光惊艳时光……这些特色小镇之所以名副其实,就在于它们都有着科学、准确的定位,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因此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在大众也是有口皆碑。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独树一帜的特色小镇,无疑是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好抓手。从外省来看,由于看好这一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当地特色小镇,但之所以成效不彰,大都因为概念不清、定位模糊、产业薄弱,盲目跟风打造热点,注定行之不远。如果把行政建制镇,也乔装打扮一番就当作特色小镇,或是不由分说给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之类冠之以特色小镇的名头,这种仅套个“马甲”的所谓特色小镇,怎么看都有滥竽充数之嫌。
鉴于此,有必要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理性、健康发展的正轨。去年,相关部委印发的《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为引导各地科学建设特色小镇明确了“指向标”。《导则》立足高标准、严要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体现出确保投入强度够、质效水平高、创新活力足、低碳效应强的鲜明导向。例如,在投入强度方面,提出了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等;在主导产业上,要求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找准优势、凸显特色,切不可重复建设、千镇一面。这样的标准,可说是针对那些图有其表的“特色小镇”对症下药,专门诊治其华而不实之症。
特色小镇不是个“筐”,不能将名不副实的东西都往里装。如果只是玩概念、搞噱头,不能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包装得再花里胡哨的“特色小镇”,人们也是不会买账的。为此,《导则》要求省级有关部门按照严定标准、统一管理原则,建立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甘肃省特色小镇创建清单》应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制定的。严控数量、提高质量,在特色小镇建设上严格把关,严加监管,才能令其实至名归,不负众望。
抬高“门槛”,不是要将具有发展潜力的小镇拒之门外,而是以必须遵循的“硬杠杠”,倒逼特色小镇建设立足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向着科学、理性、规范、有序的方向迈进,步入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那种靠砸钱或行政推动生搬硬造的“特色小镇”,不仅不能发挥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反而会误导各类发展要素流向,甚而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未纳入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各单位各机构不得自行冠名“特色小镇”或自行开工建设——这一规定,从源头上杜绝了此类乱象。
11个特色小镇,对于甘肃数百个镇来说,可谓凤毛麟角。但是,与其多而滥,莫如少而精。更重要的是,要对标先进,力争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管理方式和底线约束等方面,踏实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路子。
相关新闻
- 2022-01-11【小康路上看老乡】 平凉寨河乡:“老赵”的搬迁生活
- 2022-01-11“十四五”期间 甘肃省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2022-01-11中国甘肃网2022“新年新衣”到古浪 温暖祝福送学子
- 2022-01-11【警察节特刊】勇毅笃行铸利剑 惩恶扬善写忠诚——记灵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教导员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