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榆中:“浪街不寂寞”,生活更美好
“干撒起呢?”
“浪街(gai)起呢!”
如果你是地道的兰州人,肯定熟悉这样的对话。兰州话里的“浪”是“逛”的意思,七月的兰州,酷暑难耐,位于榆中兴隆山脚下的“老家·浪街”,显然是一个“浪一浪”的好地方。

老家·浪街的入口 智义娜/摄
从农家乐到各类游乐设施
“老家·浪街”是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始建于2017年,经过四年发展,现在的浪街集旅游、休闲于一体。
兔子肆意奔跑,鸽子自由起落,核桃树下两个妇女在摘韭菜……一进浪街的田园之家便看到了这样的生动场景。游客李先生表示,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田园气息,“似乎又回到了老家,回到了童年”。
和许多农家乐一样,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田园之家也曾面临顾客寥寥无几的窘境,好在现在恢复正常。今年五一小长假,浪街的客流量达到两万多人,田园之家也接待了不少团队和个人。
田园之家是浪街乡村旅游项目中起步比较早的项目,农家乐为浪街的顾客提供了休憩的地方,位于田园之家西南方向的休闲乐园则可以让顾客玩得尽兴。

老家·浪街休闲乐园 受访者提供
家在兰州的谈政东回想起刚来浪街的场景:“当时啥都没有,这荒凉得很,只有小吃街和广场。”谈政东是“老家·浪街”休闲乐园即游乐场的负责人。面对荒凉的土地,他投资建设了兰州市最长的彩虹滑道,通过快手等新媒体的宣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浪街,既有从外地来的张波,也有本地的村民夏明,他们分别开设的网红吊桥和蹦蹦床目前都是很受欢迎的设施。

记者采访谈政东 智义娜/摄
彩虹滑道是浪街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休闲乐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景区设备主要是彩虹滑道带动起来的,设施多了,这里就热闹了起来。”
拉动就业,探索新模式
很多村民可以从浪街村得发展中直接获益,带动就业是最直接的体现。目前,浪街为村子里1000多户人家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万翠萍目前就在浪街田园之家工作,在此之前她只能在附近打一些零工,在山上帮人栽树或者是去县城找一些零活儿。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来到浪街,各类游乐设施在这片土地上热闹了起来,万翠萍的丈夫也在这里找到了一份管理水电的工作,这对他们家来说显然是利好的,“在这干活儿离家近,既能打工,又能继续种地,照顾孩子也方便”。
小吃街的很多店主都是本地创业的村民,据悉,目前,浪街村探索形成了“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帮助村民实现了就业和增收,这也是我们的初衷”。吴永忠认为村庄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传统农业产业向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方向的转变,全体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提高,自豪感与幸福感提升很大。

老家·浪街小吃街 受访者提供
现在的浪街村通过带动农民就近务工、以房产土地入股分红等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除了浪街村本地的村民,还有每天倒三趟公交,从榆中县三角城来到小吃街入口处摆摊的老爷爷,也有远道而来开店的“黄金小土豆”的店主,专做土豆、面筋与烤肠。
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
“老家·浪街”的夏天有清凉避暑的窑洞民宿,冬天有7000平方米的冰雪场供人溜冰、滑雪。这对浪街来说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冬天淡季的影响。“我们浪街最大的优点就是‘浪街不寂寞’,每天有人来就有发展。”

吴永忠接受记者采访 朱秋蓉/摄
谈到未来的规划,吴永忠是憧憬的,“我们的二期项目计划发展IP产业,同时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吴永忠作为浪街村的前任村支书,既是榆中浪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老家·浪街”从无到有的带头人、见证人。他表示:“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还要大力支持浪街村的村民以传帮带的精神发展下去。”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智义娜、朱秋蓉、杨雅璇、赵琪;指导老师赵爱莲、李晓灵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8-11乐享田园慢生活丨榆中浪街村 品老家风味 传农耕文化
- 2021-07-07美得很!去榆中“老家·浪街”浪一浪
- 2021-01-24黄河驿·梦园窑洞康养民宿正式营业 兰州榆中“老家·浪街”又添新景
- 2020-06-04榆中"浪街"众筹特色乡村游 谋"面子"且重"里子"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