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网络中国节·春节】 传承活态非遗 临夏州和政秧歌“上十三”

21-02-24 18:0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宋芳科

  本网记者 宋芳科 通讯员 李壮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三。

  今天是宁河人春节期间最喜庆的日子,也是最有年味儿的日子,因为一年一度的秧歌“上十三”要在和政县城精彩上演。

  秧歌,俗称“社火”,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而和政秧歌,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文化活动。

  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社鼓来贺,男妇游览”。这既介绍了当时和政县城“十三”秧歌会演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的发展与历史。据考证,当时表演的节目就有“竹马儿”“刀舞”“旱龙船”“狮子舞”等。

  和政秧歌自明代一路演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和政秧歌中的旱船有八只船、四只船、两只船、一只船之分,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

  如八只船,取材于《三国演义》中“东吴招亲”一节;四只船,取材于“平章游西湖”;二只船,取材于“千里送京娘(妹)”;一只船扮演的是观世音菩萨。旱船队的组成,有明船与暗船之分。明船为男角,暗船为女角,均由男性扮演,分别由八人、四人、二人和一人组成。

  暗船一般排在明船之后,取明船护卫暗船之意。其服装打扮根据表演对象的人物特征妆扮。旱船表演时,其进场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绣》的曲调引船,有专用的鼓点和唢呐、击打乐伴奏。表演形式有“稳荡”“飞驰”“旋涡”“搁浅”等,八只船同时表演时伴有引船打斗、停舟盘旋等战斗形式和情节。旱船表演起来气氛热烈,神情激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腊花姐(女角)两相搭配组合而成,通常为十对四十人组成,有时也视秧歌的规模可增可减,但须是双数。

  身子中女角一律踩高跷(跷高一米以上,木制),衣着打扮与“四大光棍”相同。行进中的舞步听鼓点指挥,进入场地时最先表演,叫“舞花场”(传统的称谓叫“寨花场”)。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应,配合十分密切,是和政秧歌的精华所在,伴奏曲为《十盏灯》《十二个月》等。

  身子表演,基本分为场地与行进表演两种,场地表演节奏快而动作较为复杂,行进表演节奏慢而动作相对简单。整个表演过程在进场和退场时最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摇身狂舞,此时满场彩带飘扬,鞭炮齐鸣,锣鼓振天,全场雷动,表现出“社火”特有的热闹、红火和欢快的气氛。

  杂角是和政秧歌的特中之特,它不拘鼓点、不拘音乐,不拘队形,穿插秧歌队伍,如鱼之游水,随意而洒,飘飘然来,飘飘然去,任意发挥,即兴表演,取乐于观众。它既是热点,又是笑点。杂角表演诙谐有趣、笑意横生。杂角是正角之外的其它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驾鹰、黑驴、狗熊、春牛、纸马(竹马)、社火官(春官)、货郎等等。

  2008年,和政秧歌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在漫长的生长和发展进程中,不断呈现出鲜活旺盛的生命力,以它浓郁厚重的乡土民俗气息、朴素粗犷的原生态特质、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着古宁河或辉煌或斑驳的历史,让人们对它的喜爱一年比一年强烈。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是和政传统的秧歌会,称为“上十三”。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十三”的场景一年比一年红火热闹,不同的秧歌队演绎着同样的文化传承,在县上的积极引导下,这天也已经成为和政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展示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