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圆梦的敦煌
2011年8月30日,《大梦敦煌》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实景演出 吴平关 摄
“在古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商人、使团、求法僧、百姓在这条千里的烟尘道、生命道上穿梭,形成一个个居住点。但敦煌与这些居住点不同,就像这条长路上的赫赫王者,蹲伏在古丝绸之路上。那些在长路上远行的人们,只要看见敦煌的一盏灯,他就知道,活了下来。”这是叶舟笔下《敦煌本纪》里的敦煌。
“漫漫黄沙大漠孤烟,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色彩斑斓的飞天壁画跨越千年,诉说着整个华夏民族的悠久文化传承。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号称天之镜、沙之眼的月牙泉。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这是余秋雨笔下的莫高窟和月牙泉。
蒙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恩赐,给了我们内心的纯洁与平静。作为甘肃人,我们是敦煌的儿女,无上感恩!
《大梦敦煌》就是甘肃人的梦想。在《丝路花雨》《西出阳关》的机缘下与《大梦敦煌》链接,这一切都是敦煌的安排。感恩相遇,圆梦敦煌。
之所以如此,关键还在于甘肃人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心,有着坚持坚守的从容、奋发进取的勇气和创新创造的活力。
实践者的意义就在于在顺境和逆境中的那份坚持,自己的期望就是对实现梦想的一份安慰和捍卫。
正如许多媒体对《大梦敦煌》的报道,包括深度报道研究与评价,总结了《大梦敦煌》成功的意义。
《华商报》载《<大梦敦煌>秦地知音多》一文:“记者有两个震惊,一是兰州作为一个西部黄河之滨的山城,竟能排出如此精美绝伦的舞剧;二是在全国各个大投资剧目捧得诸多光彩夺目的奖杯后纷纷‘歇菜’的今天,《大梦敦煌》却坚持‘民间’路线,相信优秀艺术的出路。” 香港《文汇报》载《舞剧绝唱 艺术精湛》一文:“《大梦敦煌》的成功,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世纪演绎与诠释历史题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课题。”
山西《生活晨报》载《谁说老西儿不爱高雅》一文:“由《大梦敦煌》的成功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因为所表现的艺术是高雅的,观众就必须喝彩,当你所表现的高雅艺术是贴近生活的,和观众是用心交流的,观众才会喝彩。”
《长沙晚报》载《高飞的金鹰》一文:“《大梦敦煌》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民族艺术宝库的大门,民族艺术家们力求带领观众用今人的视角去审视敦煌艺术,希望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解读一段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与当代舞蹈观念的碰撞摩擦中,再现民族艺术光芒。” 有梦想才有实现梦想的激情,梦圆了还会萌生新的梦想。《大梦敦煌》正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精神如何更好地服务当今社会和人民。如今再排一台歌剧《大梦敦煌》,成为苏孝林新的梦想。
让《大梦敦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向甘肃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甘肃视察的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访洞窟、看文物、听座谈,谆谆嘱托,要求“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8月19日下午,苏孝林在敦煌座谈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甘肃两台敦煌文化题材的舞剧——《大梦敦煌》和《丝路花雨》的创作演出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大梦敦煌》和《丝路花雨》两台剧的区别,以及在国外演出看剧的观众是外囯人多还是中国人多等情况。
《丝路花雨》的最大成就,就是复活了敦煌壁画里的故事和舞蹈形象,并创造出一种与壁画风格相协调的古典舞种——敦煌舞。
《大梦敦煌》是告诉人们莫高窟是怎么来的,主要表现了用心血创造壁画艺术的人。用最好看的舞蹈和最动听的音乐演绎出了敦煌莫高窟的爱情故事,并创新、歌颂了用鲜血和生命坚守与保护敦煌莫高窟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还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总书记的关心不仅让苏孝林倍感振奋,也给了甘肃人民极大的鼓舞。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甘肃一直在努力。
相关新闻
- 2020-12-15历史选择了经典
- 2020-12-15追梦理想的感动
- 2020-12-15国家殿堂的使命
- 2020-12-15第二届《心之绘旅》国际儿童彩陶画展在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