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追梦理想的感动

20-12-15 09:1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追梦理想的感动

  作为市级的兰州歌舞剧院,跟省级、特别是国家级的大剧团完全没有可比性。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创造一条路子,招数就是“借力+努力,合作共赢”,强强联合,实现“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梦想。

  苏孝林是有信念的,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兰州歌舞剧院始终不甘平庸、勤业敬业,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这也是院团每个人的自我发展精神。经过三十多年心灵的磨炼和培育,兰州歌舞剧院“长”出了自己的精神理想。

  苏孝林的强院精神就是他的“和合”思,即用“融合、合作”的模式做事,资源共享。调动能人给自己做事,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这是兰州歌舞剧院的力量源泉。

  作为追梦人,苏孝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服务理念,坚守艺术理想,努力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回馈时代,始终牢记文艺院团骨干的责任担当,尊敬真正的智者的意见,与对方融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信、融合、创新的精神,为不断创排新剧目凝聚力量。

  正如苏孝林讲的,“干我们这行,胸怀要开阔。为了事业,同行之间可以直接接触、合作。有亲密的感受、体会,才能让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这正是苏孝林思想上的高明之处。

  在走出去独自承担全部风险的商演中,苏孝林敢于向困难挑战,甚至一度向银行贷款,向全体演职人员借钱,最终完成了演出。

  2000年7月,应上海大剧院邀请,兰州歌舞剧院自主操作票房,成为来此演出的国内外众多艺术表演团体中第一个自行售票并实现盈利的演出团体。上海商演的成功给了剧组极大的鼓舞,自此,《大梦敦煌》走上了市场化的商演道路。

  写到这里的时候,让我来讲一段故事,那就是香港企业家许崇标先生在兰州歌舞剧院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支持。

  许崇标先生的兰州金海湾投资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伊始,第一个踏足兰州的外来房企,首次与兰州结缘便为这个行业创下了多个第一,开发建设的金港城、新港城也成为兰州标志性的示范性建设小区。当他得知剧组缺少资金、周转困难后,提出独家赞助《大梦敦煌》100万元。这是当时的兰州最大的一笔文化赞助了。

  2001年5月12日,香港,《大梦敦煌》饮誉香江,各界好评如潮,赞为经典之作。

  许崇标先生看完《大梦敦煌》后,激动地说:“我从没见过一台舞剧竟会有这样的震撼力,让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我再看周围,他们都流着眼泪!”

  第二天,香港《文汇报》等众多媒体发特稿报道,《大梦敦煌》一鸣惊人。

  自此,许崇标先生对文化建设更加关注。为支持政府当时正在开展的“文化兰州”建设,他出资500万元邀请国内顶级院团,于2004年7月15日至8月5日在兰州举办“金海湾艺术节”,这也被誉为一次国家级水准的艺术节。

  中央歌剧院、中国歌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等五家专业艺术院团和甘肃省、兰州市的艺术院团,共同为兰州百姓上演了16台精品剧目,以精彩的表演向兰州观众显示出优秀的素质和良好的技艺,让兰州人民获得了一次相当高水平的艺术享受。有些外省市观众也专程来兰州看演出,这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由此,你可以看到《大梦敦煌》有一种怎样的文化影响力。

  20年来,《大梦敦煌》在磨砺中孕育出了一代代舞之骄子,已有刘震、胡淮北、赵宏伟、孙富博、宫正等8名男演员和刘晶、田青、郭娜、刘苏、潘翎娟、唐诗逸、王艺潼、郭莹等10名女演员先后出演过“莫高”和“月牙”。

  一场又一场演出,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虔诚膜拜着、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而奋斗!

  我们在看到不同面孔的“莫高”和“月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演员在同一个角色的创作中有着细微的差别。比如,扮演“莫高”且演出场次最多的赵宏伟基本功很好,他的“莫高”与刘震的不大相同,少了些艺术家的“仙气”,但更像一个朴实的画工。这些细微的差别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就是很多观众不止一次地走进剧场观看《大梦敦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震是一位别具一格的舞蹈艺术家,外形瘦弱,内心强悍,舞形飘逸,是《大梦敦煌》的男主人公莫高的首位塑造者。他有着迥异于同时代男舞蹈演员的精神气质。在舞蹈界中,他代表了近年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最高水平。他舞姿的美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虽然沉默少言,却以精致的肢体语言和观众进行心智的交流,那种为艺术而抗争的强烈的精神状态,在人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让人难以忘记。

  刘震是有信仰的演员,每场演出开幕前10分钟,他都会走到台中间双手合十,向莫高窟虔诚膜拜。他扮演的莫高是赤脚跳舞,极耗体力。高难度的动作,全身心的投入,肢体的用力,使他身上伤痕累累。我看见他脚部受伤,趾甲开裂,几个脚趾都在出血,地板上都能看见血印,可他一声不吭地坚持演出。演出结束后,他在脚上涂点药水,用纱布包一下便悄然离开。

  刘震跳舞的速度、力量、技巧有效叠加,肢体在空中翻腾,那被定格的动作造型都是最经典的瞬间。为了演出效果,他不吃晚饭,只吃一个鸡蛋和一块黑巧克力就上台演出。

  他不说话,但你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和信仰。有人说,他对角色的投入近似神颠,就像一个活的莫高。

  刘震在谢幕时有一个非常漂亮且难度很高的动作——出场时先小翻双飞燕单膝跪地,然后慢慢起身往前跑两步,做空中变身撕叉跳。这一空中变身跳是他自己发明的,后来被舞蹈界称为“刘震跳”。其腾空后飘逸、流畅的身形惊呆了所有观众,让人极为陶醉。

  刘震,用自己的爱和生命舞出了一条流光溢彩的丝绸之路。他所创造的“莫高”,至今留在很多人的心里。   刘晶是第一代“月牙”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人品好,是一个很用功、很努力的舞蹈演员。她谦虚、低调,乐于助人,从不与人争利,自律能力很强,也从不麻烦别人,在剧组有着极好的口碑。

  扮演月牙的她有着巾帼女子(大将军之女)特有的气质,又有着舞者柔软的身体。她和刘震的双人舞,有多处被托举的动作。为了不增加刘震托举的困难,她下决心把体重减下来。在北京总政歌舞团练功和在兰州排练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练功和生活计划,不吃主食,每天只吃一点牛肉和苹果、蔬菜,坚持走路,硬是让体重减轻了十几斤。她排练时从不敷衍,即使只是为了一个配合的流畅,来来去去几个小时都不烦。剧组的人都喜欢看他们的排练,觉得那是最好的享受。

  她和刘震的双人舞跳得洒脱飘逸,闲婉柔靡,体轻如风,妙不可言。正如有评论所说:“如梦境般地展开了一幅美轮美奂、委婉悲怆、凄美辉煌的画卷。她用生命诠释爱情,也用生命成就莫高的艺术。刘晶以悲剧美的力量震撼了观众的心灵,触击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如一首‘人性至爱’的颂歌。”

  在北京的首场演出结束后,刘震和刘晶两位主角在后台抱头痛哭,周围看到的人都哭了。这是付出艰辛的泪水,也是情感投入的感动。他们用心血去演出,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现年65岁的陈易忠是《大梦敦煌》中第一代“将军”的扮演者,他从47岁一直跳到了60岁退休。

  我们不要忘了,无论多么绚丽的梦想,无论多么优美的舞蹈,当最后一幕谢下时,站在幕前幕后默默擦汗的还有编剧、舞美、灯光等技术人员,包括摄影师和记者。

  《大梦敦煌》就有一位最好的摄影师,他就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摄影师林毅老师。

  从2000年创排《大梦敦煌》至今,林毅老师已陪伴了该剧整整20年。他擅于将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运用各种角度、光线、色彩和表现力,用镜头记录下《大梦敦煌》台前幕后的每个瞬间。该剧在国内的重要演出,以及在国外的演出,都通过林毅老师的镜头,定格为永恒的经典。从他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沉默是一种成就”的含义。

  作为《大梦敦煌》的记录者、总摄影师,林毅老师不论是创作最初去敦煌采风,还是拍摄该剧在北京的首场演出,甚至拍摄该剧2020年初在美国林肯中心的演出,他通过镜头传递的都是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对他而言,更是一种荣誉。

  20年里,我见到的林毅老师都是在观察,在拍摄。2020年,这位沉默的摄影师随团赴美演出,终于在微信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部经典舞剧走进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演出,受到了美国观众的喜爱。一部舞剧走向世界,让全世界观众喜爱,舞剧《大梦敦煌》让全世界的观众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递了正能量。我从2000年开始首次拍摄舞剧《大梦敦煌》,至今已经20年了,舞剧《大梦敦煌》也演出了1500多场。每次拍摄,我都会流下眼泪,为导演至美的手法,为编剧的跌宕起伏,为音乐的永恒旋律,为舞美的精美诠释、服装设计的完美融合、灯光设计的精美。主创团队让这部舞剧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说起来,我也很荣幸。2000年,林毅老师来兰州时,在我办公室里给我拍了一张照片,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张肖像。我对林老师说:“这是我这一生最珍贵的一张照片,也是拍得最真实的一张照片。我的长相一般,但你拍出了我心中的真善美,真是太厉害了!我把它放大了挂在家里。看到这张照片,我的精气神就来了!”

  让我们感动的还有甘肃的不少新闻记者,他们成为《大梦敦煌》的“铁杆粉丝”。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勤快,还要有通往人心、探寻真理的本领,《大梦敦煌》刻下了他们跋涉的脚印。他们手中的笔挥舞着,发挥出了关切人心、求解问题的最大潜能。

  《<大梦敦煌>的四月十九日》这篇新闻特稿让我印象深刻。全文只有700字,但记录了这一天的四条新闻:   10点50分,北京,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电视文艺专题片,讲述《大梦敦煌》的故事。

  14时30分,厦门,全国艺术创作会议上,苏孝林就《大梦敦煌》的创作发言引起热烈反响。

  17时30分,广州,战士歌舞团青年舞蹈家刘晶看着央视《中国文艺》正在重播讲述的《大梦敦煌》故事,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大梦敦煌》中A角的“月牙”,这是刘晶舞蹈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时55分,兰州,黄河剧场,出席甘肃省第十次党代会的500多位代表和省党政军领导,在观看《大梦敦煌》幕间休息时,热烈交流这部有着“西部大开发先声”之称的精品舞剧,为甘肃能诞生“中国演艺品牌”而自豪、欣慰。

  短短的一天中,《大梦敦煌》的四个新闻故事,着实精彩而丰富。作为记者,最看重第一时间,《大梦敦煌》连创奇迹的许多报道都是第一时间就展示给了大众。

  以前我一直觉得舞美、灯光工作和演员分得很开,演员不干舞美的活,但是《大梦敦煌》让我发现,每到一个地方去演出,总重量达120吨的舞美搬运装卸是最苦、最累的活,剧组人员不分舞美和演员齐上阵。装卸不靠他人,必须件件留心,演员们要自己动手装台。最初的阶段,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困难,一个标准间住十个人,面包车拉来馒头和萝卜汤,他们就地坐下吃饭。

  《大梦敦煌》之路就是这样,永远充满挑战,辛苦的、忙碌的、如歌的,最终谱写出精彩的篇章。

  《大梦敦煌》承载了那一代人的心血与汗水。这是文化的传承,也是艺术的延续。

  当你从舞台上看到,《大梦敦煌》那种艺术的力量,那种文化的力量,那种历史的力量不可抗拒的同时,你会认识能排出这样一台舞剧的兰州人民是好样的,你会看到兰州歌舞剧院人的砥砺奋进。

  《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北京演出场场爆满,舞剧<大梦敦煌>引人入胜》一文中写道:“一部舞剧竟然引起观众异常的热情,场场爆满,连彩排都座无虚席,在北京并不多见。令人惊讶的是,兵不多、将不广的兰州歌舞剧院做到了。”

  回眸过去,兰州歌舞剧院经历了风雨岁月。从20世纪70年代,在兰州城隍庙大殿木质结构、四面透风的练功厅开始,到将兰州文化宫院内的半个舞厅当作练功厅,再到下沟一栋简易楼的五楼练功厅(我还记得练功厅的部分窗户是破的,没有玻璃),能有一间独家使用的、像样的舞蹈教室,兰歌人就很兴奋,就想排大戏,于是就有了《西出阳关》,以此成为兰州歌舞剧院命运的转折点。最后,一个“发生在敦煌的莫高和月牙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一个文艺院团能存在多久,真不好说。苏孝林他们用了三十年时间,看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改变了自己。谁也没有想到,一台戏救了一个团。

  今天的兰州歌舞剧院已成长为兰州演艺集团,创业条件已是今非昔比。金城大剧院、兰州剧院、兰州音乐厅、水车博览园文化创意实景基地都是他们尽情挥舞的阵地。组建有兰州歌舞剧院舞剧团、兰州交响乐团、舞美制作中心、演艺中心、兰州戏曲剧院等,拥有全国一流的舞台设备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可面向社会提供综合的艺术专业服务,成为中国西部一支重要的高水平艺术表演力量。

  立足地域文化厚土,汇聚文艺创作英才,提升演艺队伍素质,高标准打造一流中国舞剧精品。这是兰州歌舞院的精彩实践,也是兰州歌舞剧院追梦人的理想、追梦人的力量、追梦人的希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张千一的音乐 张千一的音乐
  • 轰动北京的首演 轰动北京的首演
  • 陈维亚的舞蹈 陈维亚的舞蹈
  • 苏孝林的出路 苏孝林的出路
  • 冬季,相约康乐白桦林 冬季,相约康乐白桦林
  • 不同寻常的创意 不同寻常的创意
  • 文化甘肃的情怀 文化甘肃的情怀
  • 发掘历史文化优势 讲好自己的故事 《大梦敦煌》20年 发掘历史文化优势 讲好自己的故事 《大梦敦煌》20年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G6京藏高速白银西至白银东段这几天实行
2   12月第2周 兰州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3   兰州市邮政快递业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超过
4   2020一乡一品国际商品博览会开幕 甘肃
5   敦煌生态体育公园建成投用
6   事关疫情防控这份提醒请您收好 兰州城
7   “金石拓片 活化文物”交流活动在武威
8   西北最大生态照明产业基地落户天水秦州
9   白银市通报两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
10   嘉峪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王鹏获第二届全
11   甘肃省最大的文旅综合体项目 雷台文化
12   国家殿堂的使命
13   第二届《心之绘旅》国际儿童彩陶画展在
14   兰州市城管委发布垃圾分类暨全域无垃圾
15   李玉娥:练好“硬功夫” 捍卫舌尖上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