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一个牧民的“产销一体”——甘南牧民张可才卖牛奶记
兰大新闻学子与甘南牧民张可才的合影
“在村子里打听一下,开红色轿车卖牛奶的人就是我。”张可才笑着对我们说。今年56岁的张可才已经有39年的养牛经验,家住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南郊的知合么村,紧邻国道213线,全村共有58户,270多人。村子里藏族人占据多数,还有少量汉族人。2018年9月合作市正式摆脱贫困县的帽子。
2020年10月4号,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万里行甘南分队来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知合么村。
知合么村 常丫丫 摄
第一次见到张可才的时候,天灰蒙蒙的,远处有牛粪味飘来,湿冷的空气充斥鼻腔,感觉随时都有下雨的可能。张可才坐在路边的马扎上,盯着过往的车辆,身边守着几个5升的矿泉水瓶,其中一个装满了牛奶。卖牛奶的收入是他主要经济来源,每当有车靠边慢下来的时候,张可才都要提着一桶奶疾步上前,询问对方要不要来一桶。
卖牛奶的张可才 常丫丫 摄
“上不起学,17岁就开始养牛”
一问起张可才的家庭情况,他就低头回忆起来。“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家里困难得很,当时两块钱的报名费都拿不出来,上到三年级就不上了。”张可才上学的时候穿的是黄色的帆布裤子,那里破了就补一下。一下学就在家里帮忙,17岁就开始养牛。张可才养的是犏雌牛,是牦牛和黄牛混种,产奶质量高,不易生病。
“现在政府政策好得很,报名费都不要了。”张可才又和我们谈起他的三个孙子,最小的还上初中,最大的今年上大一。说起今年上大一的孙子,张可才的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去兰州上学的孙子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政策好得很,养牛能赚钱”
张可才告诉我们,原先他们还有耕地,但随着甘肃民族师范大学以及火车站建设,耕地被政府征收,养牛就成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闲暇的时候还可以去合作市里打工补贴家用。张可才告诉我们现在一桶牛奶可以卖60,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就可以卖出五六桶。以前一头牛只能卖两千,现在牛肉可以卖40一斤,一头牛可以卖到七千,而且还有补助。
原本张可才养了三十多头牛,上了年纪就卖出去了,现在只留着十头牛。每天早上三点起来挤牛奶,两个小时内就要挤完,接着就要把牛赶到草场吃草。张可才曾对我们开玩笑说“要是每年挣不了20万该怎么活啊。”
“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我会继续把牛养下去”
当问起有什么期望的时候,张可才毫不犹豫地回答以后要依靠三个孙子,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只要一家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了,没有别的事情就好了。”张可才又露出来笑容。由于孙子们上学还需要钱,张可才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养牛,而他拎着奶上前询问的身影也会继续出现在213国道上。
采访结束后张可才以家里破旧为由拒绝我们参观,向村子里的人打听一番才找到了他家。见我们来到家门口的张可才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去做客,这才发现张可才竟是一位隐藏的土豪。精致的二层小楼坐落在坡地上,中间有一个宽阔的天窗,藏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一层就有近80平,电脑,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样不拉,而这民宿一般的小楼,早在2014年就已经就建好了。
张可才家中一览 谢安楠 摄
下午四点,张可才又回到了自己的摊位,坐在马扎上等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这个时间正好是下班高峰期,更有可能卖出一些牛奶,但张可才的运气似乎不太好,只卖出了一桶。两小时过去,气温已经接近2度,毛毛细雨从天空飘落,张可才换上了自己的厚衣服。夜色渐浓,路灯亮起。“回家喽!”张可才把牛赶回家,自己也开着红色小轿车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
当周草原一景 闫晗 摄
“您想没想过搬去城里生活?”傍晚闲聊时我们这样问道。张可才笑着摇摇头,他说还是自己的房子住着舒服,“我的家就在这里”。
张可才只是许许多多甘南牧牛人中的一员,他们或也曾走南闯北,最终还是选择扎根于当周草原,与牛为伴,日复一日,而那个开“红车”的人又来了。
文字:王硕 闫晗 张世杰 康蕊
图片:常丫丫 谢安楠 闫晗
采访者:常丫丫
指导老师:韩亮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 2020-10-10重庆堰塘:柯嬢嬢回村记
- 2020-10-10迟到了九个月的“春天”:敦煌沙漠露营国庆喜迎旅游高潮
- 2020-10-10喜悦的烦恼——兰州百合第一村走访见闻录
- 2020-10-1038公里处的旅游窗口——加油站点看张掖丹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