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队带来精气神 到乡村打好脱贫战 ——记甘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刘生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部队带来精气神 到乡村打好脱贫战——记甘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刘生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沿着宽阔而平坦的大道,从张掖市区向西出发,秋风如画笔般,将道路两侧的花草树木渲染得五彩斑斓。
刚出城,道路南侧白墙灰瓦的徽派风格民居格外引人注目,这并非“江南园林”,而是甘州区新墩镇双塔村村民们的家。道路北侧,连片的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草莓、青菜、香菇等生机勃勃。这片日光温室大棚就是双塔村村民刘生军如今的“阵地”。
说到刘生军,村里无人不晓。然而,刘生军并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的老家在陕北榆林。1984年,他参军入伍来到张掖,退伍后因为爱上了双塔村的一位姑娘,从此便在这里安家落户。30多年过去了,如今他已成为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领军人”。
记者见到刘生军时,他正和村民们一起在大棚里干活。刘生军个头不高,身材消瘦,双眼炯炯有神,说话干脆利落。
“我在部队服役四年,当过班长,在部队光荣入党,现在虽然退伍多年,但部队留给我的精气神没有变。生活中,我也一直保持着一名军人应有的作风。”刘生军说。
退伍之后,刘生军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1998年,他在村里尝试搞起了肉牛养殖,规模越做越大,后来成立了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为他赚得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在养牛的同时,刘生军注意到,地处张掖城郊的双塔村,村民一直都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由于蔬菜品质好,销路很不错。经过考虑,刘生军决定和村民们一起种植蔬菜,主攻方向是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
2013年,刘生军把养牛挣到的钱全部投入到土地流转中,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双塔村五社的土地77亩,新建了50座高效日光温室。建成后,他将这些日光温室大棚转租给当地村民和一些外来客商,种植茄子、辣椒、西红柿等。
2014年,他又扩大了规模,再度流转土地122亩,新建了100座日光温室,至此他有了150座日光温室大棚。扩大规模的同时,他联合村民们成立了甘州区晶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和蔬菜销售商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村上蔬菜种植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刘生军反季节蔬菜种植之路并不平坦。起初,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加上蔬菜市场价格不透明、销路不稳定,他面临着很大的压力。2015年1月24日,是刘生军发展设施农业以来最难忘的一天。他回忆说,当天,张掖出现极寒天气,温度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致使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被冻死。这次冻害使得刘生军个人直接损失100多万元。
巨大的经济损失并没有压垮这名老兵,短暂休整后,他又爬了起来,开始在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和打造地域优质品牌上下功夫。他多次前往山东寿光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向当地蔬菜基地的农户请教种植技术,丰富和改善蔬菜品种。同时,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大家一起抱团抵御经营风险,分享合作成果。
如今,刘生军正在着手建设一座恒温冷库,用于蔬菜保鲜,同时积极对产品进行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来抵御市场风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相关新闻
- 2020-10-09甘肃省壮大扶贫产业体系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居全国第一
- 2020-10-08甘肃省完善特色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体系
- 2020-10-07甘肃省完善特色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体系
- 2020-10-06天祝大力推广绿色装配式农房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