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稍峪镇有个草编扶贫车间
原标题:甘肃陇南:稍峪镇有个草编扶贫车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九月的甘肃陇南,天气已然有些微凉,当记者来到尚未脱贫摘帽的西和县稍峪镇,走进草编扶贫车间里,一排排做工精细的手工车枕、柔软舒适的靠垫,以及形式多样的精美小挂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古老手工技艺孕育新产业
“西和县是乞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所以这里的村民受乞巧文化的影响很深,每个妇女都有一双巧手,这些手工艺品就是他们用柳叶、玉米叶编织成的。”据该扶贫车间负责人何芳介绍,西和县贫困妇女基数大,普遍缺技术,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带孩子、伺候老人、照看庄稼,闲暇时间编织一些草编用品供自己家人使用。
如何让广大农村妇女既能照顾家庭,又发挥所长,在家门口就业,靠着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何芳脑子里始终萦绕的问题,终于通过2017年一次偶然的外出考察找到了答案。
“真的是不进城不知道城里人的喜好!没想到在村里不起眼的乡村草编,竟被城里人视若宝贝,甚至还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芳告诉记者,考察回来后,她就开办了“巧妹子草编合作社”,吸纳周边多个村子的200余名妇女参加草编品编织,并在今年5月建成了稍峪镇草编扶贫车间,让留守妇女不出村、不出户,就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顾家、挣钱、尽孝”三不误
31岁的稍峪镇村民石燕芳,就是这个草编扶贫车间的受益者。
“我老公常年在外地打工,婆婆身体还有残疾,所以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的活儿基本上都是我在做。虽然也想挣些钱补贴家用,但是由于没有整块的时间可以工作,所以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门路,日子也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石燕芳一边编草一边告诉记者,如今有了家门口的草编扶贫车间,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去幼儿园,照顾好家中的老人后,就会来这里上班。
据何芳介绍,和其他的产业形式相比,草编最适合村里妇女的就是灵活的工作时间。扶贫车间对愿意工作的妇女进行培训后,会无偿为她们提供柳叶和玉米叶,拿到原材料后,在统一产品标准的前提下,通过以车间生产加工为主,居家自行编织为辅的灵活生产方式,有效整合“碎片化”时间,在解决工厂务工场地小的问题的同时,实现了贫困妇女“顾家、挣钱、尽孝”三不误,极大提高了妇女参与草编产品的积极性。
“草编这个手艺我们这儿好多人都会,但是原来有手艺没地方施展,没想到现在不仅有专门的车间供我们编织,还能挣不少钱!”石燕芳告诉记者,仅8月份一个月,她就在照顾家人的同时,依靠草编手艺挣了2000多元钱。“有时候我婆婆也会跟我一起编,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
妇女撑起脱贫摘帽“半边天”
如今,因为草编,稍峪镇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接下来,如何让她们的劳动收获更大的价值,让草编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稍峪镇草编扶贫车间正在探索的新方向。
何芳通过调研发现,文创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为了让草编产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草编扶贫车间和西和县巧女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结合自身优势对草编产品进行统一设计。目前,产品以旅游文化产品、工艺品、实用品为主,涉及创意居家产品、室内观赏工艺品、妇女实用手提包、草帽、拖鞋等各类草编工艺产品120余种,富有巧乡特色和乡土气息,深得市场青睐。
此外,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外,西和县还开设了自己的官方网店,通过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顾客看到、喜欢上、购买这里的草编手工艺品。西和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测算,结合线上线下订单,拓宽销售渠道,稍峪镇草编扶贫车间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为务工的留守妇女带来5000元以上的年收入。
“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这是地处秦巴山片区的西和基本县情。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巾帼脱贫’行动,发展草编等特色产业,非常有利于带动更多人就业。”西和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西和县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妇女的发展融合起来,充分激发了全村广大女性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妇女为全县的脱贫摘帽撑起“半边天”。
(本报记者 訾谦 杨飒 王冰雅)
相关新闻
- 2020-09-15陇南武都“5+1”监督模式推动乡镇财政管理规范化建设
- 2020-09-15陇南市3单位荣获“全省体育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 2020-09-15陇南市发出倡议 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
- 2020-09-12陇南、甘南灾区移动通信恢复灾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