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即将搬迁的迭部县气象局
迭部县气象局成立于1973年1月,现在它即将离开“生活”了47年的地方——迭部县电尕镇兴迭东街820号,搬到电尕镇玛日村,一个更符合它“要求”的地方。
为何搬迁
迭部县气象局也是迭部县气象观测站,它现存于民楼的包围之中,不符合气象站对障碍物的要求,比如地面气象观测场边缘与成排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新站地址处基本上没什么障碍物,除了它的北方有座山,但是山离观测场地比较远。
同时气象观测站必须建在城市的上风方向,因为上风方向不容易受到污染。李维胜说道:“在下风方向建设,比如上风方向修个工厂,如果污染控制不住,污染物就会飘过来。”
而且气象观测场有三性要求,即观测场测出来的数据,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性和准确性。代表性就是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还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比较性是指不同地方的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者是同一个气象观测站不同时间的同一要素值,这些能够拿来比较。准确性就是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的气象状况。李维胜说:“现在仪器性能要满足观测准确度的要求。比方说以前的玻璃温度表,它必须要准确到0.1摄氏度。再比方说百叶箱里面安装的温度表,规定就是1.5米的高度,允许误差为正负5厘米。但是这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不能超出它的误差范围。”
工作日常
迭部县气象局属于国家一般气象站,是按行政区划来建设的。从它建立之时,工作人员就不多,一般都是七八个人,现在编制的是7个人。
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一方面是观测一些环境的气象要素,比如说温度、湿度、能见度、气压等。他们把这些气象要素观测下来之后传给省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气象观测这一项现在基本上是自动化,我们只需要把观测仪器校准好、维护好,让它正常地工作。还有传输数据网络,保障它正常运转。只有个别项目还在采用人工观测,比如冻土的深度。”李维胜解释道,观测冻土深度的自动仪器已经有了,但可能是经费原因,暂时还没有落实,他估计仪器会在一到两年之内配备到位。
观测站使用的仪器有10种左右,包括称重式雨量计、地温传感器和日照计,新老版型的均有。最近百叶箱里又多安装了三只温度传感器,多根温度传感器测出来的数据取平均值,这样测量的数据可以更准确。百叶箱旁边新装的两个双翻斗雨量传感器也是这个道理。“埋在土里面的是地温传感器,0厘米到20厘米的,测的是浅层地温;40厘米到320厘米的,测的是深层地温。”李维胜介绍说,“以前老式的地温表是人工(操作)的,观测的时候必须把管子拉出来,因为管子下面才是温度表,然后人工迅速读数。从那么深的地方拉出来很吃力。最长的320厘米的那个要站在人工踏板上用滑轮拔,滑轮上有个线,扯到它拉起来,把它拔出来,读完数然后再往下插进去,所以说新式的自动化仪器就先进多了。”
气象站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天气预报和预警。迭部县气象局主要是参考兰州中心气象台和甘南州的气象台的数据来做预报,并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短信、传真、微信公众号和QQ等平台向民众和政府部门来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由当日值班人员负责制作,但是“像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专报和雨情快报等服务材料只有在有天气过程才会做,没有的话,比如说冬季天晴,这些材料就很少做了。”
预警信号 冯琼瑶摄
迭部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暴雨、冰雹、大风、干旱。2019年7月29日迭部县达拉乡次哇村发生暴雨泥石流灾害,在气象信息员老桑巴旦的及时预警下,当地有12户农户及时撤离,躲过了一劫。“我们给他们这些信息员发了预警信息,手机短信他收到了,收到了以后他及时组织人员撤离了。”李维胜回忆道。但灾难还是造成了4人死亡,10户房屋完全冲毁,14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李维胜叹息道:“还是造成了比较大的灾害。”
让李维胜印象深刻的还有2016年3月2日发生在迭部县达拉林场的森林火灾。“当时我们分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在指挥部负责做预报预警服务;另外一拨人到现场负责观测。观测现场的气象要素,及时跟现场的领导协调汇报,根据人家的需要我们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李维胜补充说,“我们还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工发射增雨火箭。在森林火灾周边和上风方向的地区,集中了火箭架,发射了几十枚火箭弹。效果还可以,到后面下了相当于一个大雪的量级,为彻底扑灭余火起到了关键作用。”
迭部县是农林牧结合的地区,但是本地区大部分是森林,农田和草场占比少。因此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迭部县气象局没有开展农业上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比方说消雹或者是增雨。“当然这也与我们县的经济条件有关,我们县里面财政比较困难,所以说是像这方面工作,可能经费也有点拨不下来。”李维胜表示,迭部县气象局一般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是发生森林火灾时应急的。
“爱做梦”
“这个工作就是要准确及时、严谨细实。要及时地观测、上传,过了时间那就是失误了。以前我们早上7:40就进入观测场进行人工观测,赶8:03前把这份数据、电报编发出去。要是迟了,一旦迟了几分钟就叫迟报,尤其是假如说你迟报半小时以后就叫迟测,迟测就是重大差错。重大差错就严重了,早些时候是给处分,后来变成罚钱,严重的时候还会开除公职。”
气象观测是科学严谨的。观测方法、观测数据的处理,完全要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来执行。李维胜表示1992年他刚在玛曲上班时压力很大。“带班师傅对我们徒弟也是挺严厉的,管理中包含着很多纠错机制。接班的人会看你上班做的数据对不对,校对完以后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来,错在哪儿,错了还要计算错情。那个时候动不动为了一个0.1的错误,可能就是后一班把前一班说得重了一点,提出来弄得前一班的小姑娘压力大,哭鼻子。”
气象站每月都要制作气象数据月报表,上报给省气象局,所有业务人员还要进行一次报表讨论。预审员把报表上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讨论问题该怎么解决,解决不了的事怎么处理,怎么计算错情,等等。“往往大家为这个事,有的时候互相争得面红耳赤的。为了数据、业务、工作,真的就是那样子的认真严肃。”
检查工作 受访者提供
“我们以前的那些观测员,都有一个职业病,喜欢做梦。一旦做噩梦就梦见的工作上的哪个环节,要么就是时间过了还没去观测,要么就是我观测记录的这个本子上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是观测需要的东西没拿全,或者是电脑出故障(人工观测的数据要输到电脑里面,然后发出去),就容易做这种梦,这就是我们系统普遍存在的一种职业病。”
李维胜还说道,2019年的7·29泥石流时,值班员不是他,但是他在现场和值班员一起去开展应急工作。强天气来临时,李维胜很紧张,前期做工作心理压力也大,特别怕出现失误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现在不是有追责机制嘛?所以说我们大的天气过程的服务,出现天气情况后跟上级会商,再发(预警)材料,直到半夜。当时我们服务材料全发出去了,雨量也达到那个值了。”李维胜接着说道,“但是当时灾情我们还掌握不了,我们第二天才知道发生那么大的灾害。从我们的预期来看,我们预报准确,服务及时。降雨结束了,我们才能休息。”
李维胜认为,他们的工作的敏感性挺强的。因为要发短信和微信等预警信息,又面向网络,与社会牵扯的都是敏感神经,稍微有一些失误的话,影响力都比较大。“出现问题,不仅自己要受处分,还有可能对我们整个单位乃至整个部门造成不良的影响。虽然对工作已经十分熟练了,感觉很平常,但其实气象工作是很不平常的工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郭翠玲、王君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