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聚焦新集村精准脱贫:“输血”显温暖,“造血”有力量
新集村位于甘肃省合作市北部,隶属于卡家曼乡,它的夏日景观与其他地方别无二致。正值上午九点多钟,日头明亮灼热,沿着村口一路向下走,新集村的全貌则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街道干净整洁,两边是低矮的黄色房屋,行人甚少,偶尔可以看见村民坐在自家的小卖部前的椅子上摇着扇子。贯穿村子的河流奔腾而去,伴着流水敲击石头的叮咚声,三两老人围坐在河边的亭子里聊天、下棋,悠闲自得。
但是再四处走走,会发现些独特之处——拖车各地都有,但新集村的拖车却有点不同。有些农户家门前的蓝色拖车,被用白色的油漆刷上了“精准扶贫”四个大字。在新集村村民周平的家里,就有着这样一辆蓝色的小拖车。
周平家的蓝色小拖车 吴融暄摄
据卡加曼乡乡政府工作人员拉毛介绍,2013年通过村委会举荐,周平一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周平家一共有五口人,上有年逾古稀的母亲,下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周平夫妇的身上。而当时,周平家的经济来源只有微薄的务农收入。大女儿刚考上大学,小儿子也正上高中,较为高昂的学费成为这个家庭沉重的负担。村委会得知后,因其符合“因学致贫”这一类型,举荐并将其纳入二类低保户的名单。
在被纳入精准扶贫户后,周平一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系统性的帮扶。首先是对两个孩子的帮助,每年女儿和儿子都会收到来自政府的贫困生助学贷款,及时的贫困生助学贷款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学学费带给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除了助学贷款外,两个孩子的医疗保险也由国家全额返还,一分钱都不需要交,但是生病住院的费用会得到百分之百的保障。其次是养老问题,周平八十多岁的母亲可以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老人每年固定的养老保险收入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周平及其妻子的养老保险每年只需要缴纳百分之五十的金额,另一部分金额由政府补贴。
最后是整个家庭的收入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地政府对周平家的帮助不仅仅局限于相关费用的减免和补贴,更注重对他们自力更生摘“穷帽”能力的培养。政府免费赠予周平家的蓝色小拖车是培养他们自主脱贫能力工作中的一部分,目的是方便周平一家种庄稼、收粮食和拉载货物。现在,周平除了日常的务农之外,又成为了护林员队伍中的一员,这是当地政府给他安排的公益性岗位,每年年底也都会有一笔工资入账。
通过政府帮扶和一家人的努力,周平家于2017年已经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但依据“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他们一家在脱贫后依然享有相关的帮扶政策。目前,周平的女儿正在读研究生,儿子则刚刚从兰州市的一所大学毕业,在家准备考公务员。在之前的交流中,周平的儿子稍显羞涩,但在谈及脱贫前后家中境况的变化时,逐渐敞开了心扉,也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他说,在被列入精准脱贫户后,他和姐姐的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家中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好转,看到家里越来越整洁,家庭氛围不再因为钱的问题而紧张,他也很开心。精准扶贫的受益者的身份,也是他决定考取公务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也想为其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这个腼腆的男生说道。
“输血”固然重要,但“造血”也必不可少。当地的帮扶政策秉持着“输血”与“造血”并存的原则,将致力于“造血扶贫”的措施,具象于一辆辆蓝色的小拖车,它们教给了许许多多像周平这样的家庭的脱贫方法,也载起了从父亲到儿子,几代人的致富梦。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王君玲和郭翠玲老师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