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养殖辟出脱贫路:索南木仁欠和他的“南锣牧场”
盛夏七月,正是甘南风景如画的好时候。在去往克莫村白云奶牛养殖农民合作社的路上,碧草环抱,一望无际,清风掀起的草浪中,时不时地闪现出一道欢快的银灰色的影子——那是索南木仁欠的小轿车。
在被问及是什么时候买的车时,他微微放缓了车速,想了想后答道:“2017年吧,好起来之后买的。”
2017年,这正是索南木仁欠的合作社与北京南锣鼓巷商会结为帮扶对象的第二年。彼时的合作社,因为有商会的帮扶而得以快速发展,前景大好。
但在那之前的合作社,呈现出的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光景。
如今的克莫村南锣牧场基地 陈诗仪摄
贩马郎“下线”,合作社“上线”
早在2012年时,索南木仁欠还是一个贩马郎。“当时主要是租车把马从内蒙(内蒙古)拉到青海、四川那边的牧场里卖。”他回忆道。
那为什么突然想要成立合作社了呢?
“因为卖马的时候看到他们那边的人在搞这个。”索南木仁欠笑了笑,“搞得还不错,那我就想着自己也办一个。”
说做就做,回到家乡的索南木仁欠立刻去找了村民们商量。最终,有4户人家赞成了这个想法,大伙凑在一起成立了合作社。
贩马郎带头成立了合作社,但这个合作社不贩马,而是专做养殖。“政府给帮忙建了4个牛棚,我们就在那里面开始养牛。”他说道。
然而现实总是比理想残酷。因为缺乏经验,合作社的生意并不好,大家还是选择了出去打工赚钱,克莫贡才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直接就搁置了2年。”索南木仁欠说道,“然后都没信心了,就散了。”
索南木仁欠第一次合作社的尝试以失败收场。虽然信心受挫,但他想靠合作社脱贫致富的念头并没有被完全打消。
在那之后,他花了7.5万元从先前的4户人家那里买下了政府建的牛棚。2014年8月8日,他与另外5户人家一起成立的克莫白云奶牛养殖农民合作社正式注册。
新的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热情高涨,一心致力于农畜产品的生产,但这次的成果并不比上次好多少。因为急于求成,大量产品滞销,资金短缺,成员退出的情况再次出现。
索南木仁欠坚信靠原生态农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博得一席之地。他去周边已经形成规模的合作社学习养殖和经营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剩下的社员。就这样,他们在逆境中支撑了下来。
真正迎来转机是在2016年。
2016年底,甘南州商务局牵线搭桥,使克莫村与南锣鼓巷商会结成帮扶对象。双方签订了《北京南锣鼓巷商会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克莫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意向协议书》。“那时候村里面做的最好的就是我们(合作社),所以就来这里考察。”索南木仁欠说道,“政府牵线,我们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了。”
2018年,南锣鼓巷商会与合作社签订了帮扶协议,向社内投入了70头犏雌牛,帮助合作社养殖繁育奶牛并确保其产品销路。“南锣牧场”品牌就此创立。
北上“取经”,门店诞生
帮扶协议签订后,索南木仁欠曾去过一次北京。
“我们在北京开了家店。”他喝了口牛奶后继续说道,“卖我们手工做的酸奶,店就开在商会的那条街上。” 地方是商会帮忙找的,店面也是商会帮忙盘下来的,索南木仁欠只需要专注做好产品。
销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藏族传统的手工酸奶一经面世,就因为口味独特吸引了不少顾客。“生意可好了!他们爱喝那个。”索南木仁欠笑了起来。
但那家店没能长久地开下去。由于没有生产许可证,在北京的门店被迫关门了。
回到家的索南木仁欠从这次北京之行中吸取了经验。2018年,他一口气在合作市开了三家门店。“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三家店,颐和广场那里有一家,西三路和东五路也各有一家,都是直营店。”他介绍道。
东五路的南锣牧场门店 陈诗仪摄
门店开了,索南木仁欠决定在里面卖点甘南的土特产。牦牛肉干、羊肚菌、人参果干等产品应有尽有,全部都由工厂统一加工后送至门店售卖。对于可以称得上是“镇店之宝”的犏雌牛奶,他也想到了妥帖的处理办法,那就是由自家牧场供奶,牛奶送到门店后现做成奶制品。
“你们来之前应该看到了,我们店里面也在卖鲜奶,卖剩下的奶我们就在店里打成酥油,或者做成酸奶、曲拉什么的。”索南木仁欠说道。
店内售卖的各种甘南土特产 陈诗仪摄
店员正在店内打酥油 陈诗仪摄
曲拉是藏语的音译文,就是打酥油时把油捞出后剩下的奶渣。这种别具风味的食物只产自吃酥油的少数民族,因此对于外地人来说,曲拉显然是个“稀罕物”。接下来果然如索南木仁欠所料,由于南锣牧场门店销售的曲拉品质优良,这一产品在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中都非常受欢迎。
店内自制的酥油和曲拉 陈璐摄
门店经营得十分红火,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
“我们合作社内部闹了些矛盾。”索南木仁欠低声道,“有两家想退出去么,但他们还想经营店铺。我当时也顾不过来三家店了,我们就商量了一下,让他们(每家)每年掏个一万五加盟。”
就这样,在2019年的时候,西三路和颐和广场的两家门店变成了加盟店。现在,这两家店除了牦牛肉干、羊肚菌之类的产品还从工厂统一进货外,剩下的奶制品已经不靠牧场供奶了。“我们自己有固定的人供奶。”经营西三路店的卓女士说道,“店里的奶制品都是自己做的,所以每家店做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
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犏雌牛养殖初具规模后,牛奶销售的路子也越来越宽。
据索南木仁欠介绍,牧场产的奶现在大多数供给东五路的直营店,剩下的部分则卖给华羚乳业或是产成曲拉卖给其他前来收购的企业。“我们和(华羚)那边签了合同的,也会卖奶过去。”在谈到销路变广这件事时,他语气轻快了起来,“今年就连天津、上海那边的企业也来过,来收购我们的曲拉。”
与华羚乳业签订的鲜奶收购合同 陈诗仪摄
当被问到是否会考虑做电商时,索南木仁欠表示自己正在做尝试,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奶制品运输方面的问题,做线上销售面临的挑战并不小。“政府送了个大学生过来帮我们做这个,我们也在商量这一块的事。”他这样说道。据悉,南锣牧场现已建立了微店,可在市区内提供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已初步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合销售的新模式。
“我以前一年也就(赚)两三万吧,现在的话一年下来能有个九万块钱。”索南木仁欠以前也是贫困户,但现在,他已经摘掉了自己的“穷帽子”。
挣的钱多了,慕名而来想要合伙的人也多了。索南木仁欠当然来者不拒,这与他办合作社的初衷也是一样的——自己要富,大家也要一起富。“去年的时候入股了14户。”他回想了一下,“今年又加了2户,哦,前几天还加了1户。”
与此同时,政府也向合作社发放了40万元的扶贫补贴,其中14万元被用作14户贫困户的入股资金,每户入股1万元。现在,合作社入股的农牧户已从原有的5户增加到19户35人,其中16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每年都给他们分红。”索南木仁欠说道,“算上没有入股只是过来投工投劳的那些,我们光靠分红就能带动35户(脱贫)。当然了,那19户入了股的还有年底的额外分红。”
养殖和销售做得风生水起,但索南木仁欠还不满足于这些。
2020年7月15日,他正式申报了扶贫车间,到接受采访的时候,车间已经挂上了牌子。据索南木仁欠介绍,扶贫车间现有员工12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工资,从1800元到2500元不等。
索南木仁欠的扶贫车间已顺利挂牌 陈诗仪摄
扶贫车间内部 陈璐摄
在聊到对未来的期望时,索南木仁欠笑了笑:“现在就是希望把电商那里和扶贫车间做好么,以后我再争取在兰州那边多开几家(门店)!”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郭翠玲、王君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