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安国镇 这座博物馆“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原标题:平凉安国镇 这座博物馆“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有这样一个“藏”着5000年文明的村级博物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要从这馆中260多件躺着的文物及农耕用具说起。
承载5000年历史
据安国油坊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安国靠近关中地区,秦灭义渠国之后,在原义渠国属地置北地郡,北地郡所辖的县,在今平凉市境的,包括乌氏、阴密、鹑觚、泾阳等。其中,泾阳县治就位于今天的安国镇油坊村。北周建立以后,周武帝建德元年,在原泾阳古城上设置了平凉县。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县级平凉县的建制。唐朝中期,泾源节度使刘昌奉命重新修筑平凉城,在平凉城西北35里处筑彰义堡(又名胡谷堡),从而使唐朝的边境向西与北拓展了近200里。胡谷堡的遗址就在今天安国镇政府南边的台地上,遗迹清晰可辨。安国古镇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当时为了驻军而设置的一种军镇建制,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城镇。作为驻守边关的一个军镇,“安国”就是取名“安邦定国”之意。安国古镇的遗址位于今天的安国镇土桥村,依然有残存的城墙。
每一个时代的印记
安国境内的遗迹遗存丰富,东沟遗址和其他遗址出土了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龙山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的陶器。在安国油坊博物馆的正厅里,一件件文物整齐地陈列在玻璃柜中,诉说着每一个时期不为人知的故事。
展厅内有一只小口尖底瓶让我们驻足。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有环形器耳一对,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所以被用于汲水,是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形之一。陈列在展厅内汉代的绳纹板瓦是一种建筑用瓦,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用陶上的伟大创造,开创了瓦顶房屋建筑的先河。俗语说“秦砖汉瓦”,就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还有一种特别典型的器形吸引了很多进入展厅的人,那就是双耳罐器口对称的马鞍形陶器,被考古界命名为寺洼文化安国式。这也是迄今为止,在平凉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以地名命名的一种文化器形。
线下的教育课堂
农耕民俗文化展厅里陈列着许多见证岁月的老物件,有的还带着泥土,漆迹斑驳的小炕桌、灯光昏黄的煤油灯……每一件器物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纺车、柳条筐、连锅炕灶台……一件件工具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在农耕生产用具展厅里的犁、镰刀、耙子、笼头、播种篓、马鞍、马镫、碾架、扬谷扇车等等一件件农具陈列在眼前,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却对每一个安国镇油坊村人来说,都是一次生产经营的革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农具操作被机械取代,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因为高效、省工、省力而逐渐替代了传统农具。油坊村村支书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村建立这样博物馆除了资金来源就是文物收集工作。他说整个博物馆建起已经花费了22万元,目前还在不断完善,这些文物都是本村村民们收集,自愿捐赠给村里的。谈起建博物馆的初衷,支书说道,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记载,还是一个线下的教育课堂,让村里的80、90后,在博物馆里走一圈,当听一遍文物的故事,就经历一次知识与思想的洗礼,让孩子们能忆苦思甜,励志成才。
通讯员 马来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舒清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