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长坝镇:产业发展增“底气”美丽乡村续新篇
康县三鑫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猕猴桃基地管护苗木。(焦杨红 摄)
仲夏时节,康县是一片绿色。白望路沿线全是栽花种草,整治环境卫生的忙碌身影。蓝茵茵的天空,飘荡着几朵剪裁有形的白云,清澈的“倒流水”汩汩成韵,吟唱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公示公告》,259个镇(乡)入选,康县长坝镇榜上有名。是原本就闻名遐迩的长坝镇又“火”了一把。
基础设施再完善,美丽乡村续新篇
位于国道567旁边的康县长坝镇王马村,2019年进行了美丽乡村打造,是原本基础设施薄弱村变成了人居环境美丽村。
“我们村去年开始修建美丽乡村,全村的入社路,巷道、庭院全都硬化,每家每户的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还给我们修建了活动广场。”王马村村主任马红军高兴地说。
“乡亲们对建设美丽乡村都很支持,修路、建广场时都主动让地砍树。现在环境好了,再也不走烂泥路,再也不怕没水吃了。”王马村李家山社村民巩瑞花说。
和王马村情况差不多的老庄村去年也整村脱贫了。该村145户540人,建档立卡户就有51户211人,是个典型的山区村、贫困村。据该村第一书记、帮扶队长夏军回忆,他去年初,刚驻村入户走访时,若碰到下雨天,到处都是黄泥巴,一般情况都是脚在前、鞋在后,走好远了才又回头找鞋子。
“现在好多了,尤其是去年一年,我们村的变化特别大。乡亲们不走稀泥路了,也不用挑水吃了。”夏军说,“今年我们还要进行农网改造,改变电灯不亮、电褥子不热的窘况。随着村子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惹事生非、赌博酗酒的人没了,抱团发展产业、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慢慢多起来了。”
“马太效应”为成功者走向更大的成功提供了方法。在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既是工作“对象”,更是“主体”,唯有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促进比学赶超,激发内生动力,提振精气神,才能是群众的好日子越过越好,才能实现稳定稳步脱贫。
花桥、街道、大山、段庄、吴坝、付坝等村,都在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靓颜值”,为全域乡村旅游“提气质”。
“长坝镇是‘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所在地,今年年初我们就对全镇18个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过程中,我镇在吸纳原有乡土气息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村房屋风貌统一改造,将影响农村整体风貌的部分房屋外墙瓷砖进行清除改造,对重点村社逐户拿出风貌改造方案,在注重实用的基础上讲求美观、大气,让农村更有‘农村味’。”康县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说。
民族团结谋发展,白坝村里话幸福
或许,白杨树坝村就因为白杨树多而得名,挺拔、笔直,每根枝条都向上生长。走进村子,感觉空气都是纯净的、绿色的。整齐的村庄,漂亮的楼房,宽阔的活动广场,古朴典雅的“团结亭”在一排白杨树的掩映中,充满勃勃生机、更有些许诗情画意。
白坝村(白杨树坝村的简称)白坝社村民张康英年娘家在长坝镇权坝村,本来是汉族,嫁到白坝村后,成为回族。其子马江林,今年30岁,妻子是该镇高石村人,现在也是回族。“20年前,我们村里矛盾不断,但随着汉回通婚,本社的20户汉族也主动放弃了养猪;平时都互相帮助、一起劳动,汉族家里办酒席也请我们回族厨师,慢慢得关系都很融洽了。”张康英笑着说。
今年54岁的马占均,回族,一栋两层小洋楼就在国道傍边,大女儿马慧艳嫁到山东省菏泽市,大女婿李星在浙江开挖机,叫他去工地看材料,一个月6000元的工资,但他还是没去。马占均说,“家里现在变得这么好,我一年贩牛也能挣20000多元,还把家里照看了,害怕出去了。”问到住房时,马占均说,“我们家的第一层是2009年‘灾后重建’建的,2018年又重了二楼;去年在镇上帮助下,我盖了一个斜屋顶。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一年一个新变化。”汉回一家亲。在采访张喜梅(汉族)时,她说,“在我们村汉族和回族都很亲,都是邻居,平时你来我往的,关系都很好。我老公的大哥就上门到回族家里,现在也是回族,现在在长坝镇街道上修建了两栋楼房,他又是‘牙行’(牲畜经纪人),一年能挣不少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去年过尔德节时,县委李书记和我们欢聚在一起,给我们讲民族团结的政策,谋划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还夸我们的饭菜很有特色。”白坝村白坝社社长孙芝森高兴地说。
长坝镇白坝村是康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住村。近年来,康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工作,把关心少数民族生活,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去年8月,县委书记李廷俊带领财政、交通、发改、扶贫、水保等部门负责人实地调研后,召开书记现场办公会议,专题安排部署了白坝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落实各类帮扶经费36.5万元。”康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黄治说,“在尔德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春节等重大节日节点,县委主要领导和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带头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中,关心生活,了解困难问题,查看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危房改造等方面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推动少数民族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康县在白坝村已落实和正在落实的各类发展项目资金595.44万元,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更好地解决好了饮水、看病、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实事,大大地提高了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牵住产业“牛鼻子”,撑起群众“鼓腰包”
在长坝镇大沟村,放眼望去,两面沟里全是直溜溜的水泥桩子,十几个背影总是不停地忙碌着;走近一看,才是茁壮成长的猕猴桃和大黄。
说实话,这么大面积的猕猴桃在康县还很少见,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路上,也是独树一帜。一打听才知道,这么成规模的种植园是该村支部书记赵树杰的“大手笔”。
“等猕猴桃正式挂果了,有效益了,我要把全村的乡亲们吸纳到合作社,打造真正的生态产业园。”赵树杰高兴地说,“今年我们的210亩猕猴桃的长势都挺好,套种的150亩大黄成活率也很高。”
据了解,赵树杰的康县三鑫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4月,流转了乡亲们的200多亩坡地和撂荒地栽植猕猴桃。“‘垦荒’之初,我们信心满满,旋耕机都耕坏了11个,但由于土质、气候、技术、树种等问题,我们一期投资50多万元的猕猴桃树苗全部死亡。之后,我就到四川、陕西等地考察学习,邀请苍溪县的技术员做专门的指导,经过休整,我们又开始挖地,两个挖掘机奋战了整整一个月才把所有的土地全部翻新。”赵树杰不好意思地说,“多亏其他4个合伙人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不然我早就垮了。”
该村驻村干部高淑红说,“赵书记他们的合作社,截止去年底,给乡亲们发了23万多元的工资,土地租金采用的是‘见效分红’的方式,从目前猕猴桃的长势来看,三年后的收益会特别好。”
“去年我们用了400多个工,今年至少也得用1000个,基本上解决了留守在家里的乡亲们的务工问题。”赵树杰说,“等猕猴桃全部挂果了,我还要开发果汁、果脯、果酒等产品,并带领全村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满猕猴桃,打造全村生态采摘体验园,发展不一样的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让乡亲们都有稳定收入。”
除过猕猴桃产业和如火如荼的乡村游,长坝镇的万亩中药材也是保证群众增收的大产业。“我们选准9个村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打造了1个千亩村,融合其他经济组织落实了4个经营主体承包千亩中药材种植,形成以大户为示范,基地为核心,合作社为主体,龙头作引领的万亩中药材产业布局,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采取三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分片包干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做到技术服务无死角,产业发展无盲区。”康县长坝镇镇长张俊文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康县长坝镇围绕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布局,以核桃、花椒、生猪、中药材、乡村旅游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引导村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家一特”的方向,积极培育家庭产业模式,以磨坊、豆腐坊、油坊、农家乐、农民客栈等为主体,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了群众的住房和生活环境,产业发展为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保障,乡村治理给群众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借着“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的东风,康县长坝镇一定会蹄疾步稳 ,勇毅笃行,扶摇直上。
通讯员 焦杨红 王凤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