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高凤银老人的幸福生活
通讯员 焦杨红 王凤文
高凤银,家住康县太石乡寺沟村,现年81年,1972年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14年的村支部书记。
初见高凤银,他右肩膀挎着一个黑色的皮包,穿着整齐,脚步有力,正行走在宽阔干净的回家路上。太石乡党委书记黄世看到老人后,赶紧请上车,和笔者一道回到了寺沟村。
“老人家里现在是四世同堂,日子过得很幸福。”黄世说,“老支书还经常关心村上的建设发展,常给我们提一些好的建议,还很热心公益事业。”高凤银老人家里有三个院子,但三个院子又连在一起,房屋建筑风格却不尽相同。老人住的院子房屋比较古老,门庭和墙壁都进行了加固改造,紧挨着的是女儿、女媳们住的房屋,也是比较传统的“康北民居”,屋里屋外一尘不染,各种家什摆放得整整齐齐;两套传统民居的正前方是一层砖房,屋里布置很现代,家电一有尽有,是老人的孙子和重孙的住房。
“这是典型的古今融合。老支书家虽然是三个小院子,可只有一个厨房,他们一家分开住、一起吃,四代人很融洽、很和谐、很幸福。”寺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治国说。
呈现在笔者眼前的就是父慈子孝,和顺幸福。在一个深山沟里,大山四面环绕,村民顺着清澈的溪水分布居住,一颗枝繁叶茂的古柏守护在村口,见证着寺沟村的发展和美好。
“我们寺沟村曾是全乡最差的地方,最困难的村子,门里出来就是山、水、崖,土地很少,而且不长庄稼,一亩地最多打300斤小麦,老百姓们都住茅草房。”高凤银一边回忆一边说,“我当村上书记的时候,出沟的路长满蒿草,自行车都过不了,乡上的干部都很少来;又由于老百姓要缴纳的税收比较多,日子过得都很紧巴。”
据老人介绍,他是199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为了给乡亲们寻找发展的出路,他首先带人挖通了一条能过架子车的土路,然后又集资修建了一所村学;14年间培养发展了11个共产党员,为村党支部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凤银老人说,“我培养发展的11个党员中,最优秀的就是王智珍,他接替我当上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的乡亲们修建美丽乡村,发展花椒、核桃等特色产业,由于工作积极负责,还被选为太石乡党委委员;去年美丽乡村建设好以后,他辞去了支部书记,又带领村里的几个人外出务工了。”在高凤银老人眼里,王智珍是很优秀的,更是值得他羡慕和骄傲的。
就近几年的发展,高凤银老人感慨道,“我当支部书记14年的发展,还赶不上现在一年的变化。现在老百姓不交税了,国家还给我们的折子里汇钱,家家都是砖房,年轻人都还买了小车,就感觉好像在天堂过日子着哩。”
据了解,寺沟村是2014年拓宽硬化的通村路,2016年修建的美丽乡村和村卫生室,2018年贯通了12公里的通社路,从此全村人都告别了“烂泥路”,走上了水泥路。
“我一天就是闲转、赶集,实在没事干了,就编背篓,一年也能卖100多个,挣五、六千元。”高凤银老人高兴地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日子过得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念着党的恩情。”
“以前,我们山上的小伙子都订不下来亲事(订婚),嫌我们穷,还没水吃。现在的日子太好了,自来水通了,路通了,院坝硬化了,住的都是楼房了,我的孙媳妇还是江苏人。”家住寺沟村王山社的王彦贵老人激动地说,“梦都梦不到的好日子,让我们赶上了!”
是啊,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在全体干部群众的一起努力下,乡亲们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越来越幸福。近年来,康县太石乡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基础建设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优化整改村落环境,建设村史馆、文化广场等节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截止目前,该乡11个村已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乡亲们在“花园式”的美丽乡村里幸福地生活着。
对于未来的发展,黄世告诉记者,“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是乡村社会持续呈现活力的根源所在。为了更好地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我们乡在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200亩果园、200亩辣椒、1000亩油菜,还要高标准发展能挂60万袋木耳的大棚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围绕50里生态文明风情线,继续抓好沿线的绿化管护、节点提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建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记者相信,在乡村振兴奔小康的路上,太石乡全体群众一定会奋发向上、一往直前。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