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原标题:崇信: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记者 胥富春
养殖业、种植业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产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激发传统产业潜能,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发挥作用,是各地都在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崇信县利用废弃窑洞养牛、发展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活力。
锦屏镇平头沟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存众多。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当地谋划打造了集古村落保护、窑洞养牛、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
经过认真测算,新建一座3至5头规模的牛舍需4万元左右,而改造窑洞仅需1万元。为此,根据县上出台的奖补政策,平头沟村对有改造条件和恢复利用价值的230孔窑洞因陋就简,把旧窑洞改成了新牛舍。
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采取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形式和企投户繁、户养企销机制,由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防疫等全流程服务,带动养殖红牛780头,其中企业养牛100头,大户养殖300头,农户和贫困户养殖380头。
4月15日,记者在平头沟村看到,窑洞外用木栏杆围起了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内有牛体刷、遮雨篷、恒温饮水池等。窑洞内平整干爽,粪便很少,基本无尿液。据锦屏镇镇长张云刚介绍,这里每天定时清理粪便,由于窑洞门是敞开的,所以牛很多时候在外面活动,粪便大部分也排到了外面。
立足古迹遗存优势,因地制宜,当地把旧村落建成新景点,按照省上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同步规划了农耕部落旅游景点,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这里已成为当地群众旅游休闲地,城市居民农事体验地,周边游客网红打卡地。
通过发展窑洞养牛,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有效融合,将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气有效融合,将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有效融合。平头沟村通过大力实施窑洞养牛,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万元。
4月15日,记者随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采访团来到柏树镇,进入崇信县汭越公司万亩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时,数十名工人正在果园内疏花。这个苹果示范园是陕西海升集团实施的现代苹果种植示范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县北部塬区建设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园1万亩,配套建设3万吨冷库1座,分拣能力20吨/小时的分选线1条。
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建成果园5668亩,其中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建设1668亩;二期工程投资7200万元,在柏树镇三星、党洼、柏树村建设矮化密植苹果园3600亩、新优品种矮化密植樱桃示范基地1处400亩,修建蓄水池3座4000立方米,购置自动化滴灌控制系统3套,安装格架立柱7万根,完成全部建园工作;三期工程计划今年秋季新建矮化密植园6000亩。
据介绍,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自根砧矮化密植苹果园栽培技术,节省劳动力50%、节省肥料70%、节省水80%、节省农药90%,产量高、效益高、土地利用率高,结果早、收益早,定植当年开花,次年结果,三年丰产,五年平均亩产达到5吨以上。
按照“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柏树镇三星村、柏树村、党洼村723户群众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汭越公司,每年获得土地收益236万元。引导全县890户群众依托67个果产业合作社向农投公司入股500万元,占有果园20%的股权,采取保底+收益分红方式长期分红。同时吸纳附近村社100多名群众长期在果园务工,其中贫困户20多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随着疫情缓解,天气转暖,到新窑镇西刘村休闲娱乐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有山有水、有餐饮娱乐场所,已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乡村旅游景点。西刘村引进的绿源美生态有限责任公司,整合优化资源、资产、劳动力等可以折股量化的生产要素,部署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通过开展经营活动,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3.3万元,带动农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6530元。
相关新闻
- 2020-04-17持续推进产业扶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访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
- 2020-04-17华亭: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 2020-04-17王奋彦:健全“四大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以产业振兴支撑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 2020-04-15王奋彦在接受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团专访时表示 持续推进产业扶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