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 把老祖宗的遗产再传一个600年
编者按: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拾阶登上城楼,仔细察看关城布局。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长城文化资源,挖掘长城文化精神内涵,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保护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
嘉峪关 把老祖宗的遗产再传一个600年
西风呼啸,讨赖河奔腾。冬日暖阳下,万里长城第一墩巍峨挺立,在夕阳照耀下呈现出暗黄色。站在历经风吹雨打的城墙边,仍可以想见当年的金戈铁马、鼓角铮鸣。
第一墩,与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了万里长城的首尾。雄浑巍峨的嘉峪关长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我国明长城的最西端,有“天下第一雄关”美誉。经历了168年建设,到1539年,嘉峪关终于建成一座完整关隘。1961年,嘉峪关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万里长城最西端——第一墩遗址,与之紧邻的,是修复完毕的一墩长城段。资料图片。
“蔡工,这几天温度低,湿度也有点大,夯筑时一定要按标准施工,不能着急。”在文殊镇塔尔湾堡遗址,看到施工进度偏快,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的长城保护员杨殿刚连忙给施工负责人打电话。
目前,塔尔湾堡只剩下20平方米左右的一个土堆。“塔尔湾堡冰雪冻融后垮塌,之前也有开裂墙面。”杨殿刚说,他们制定了周密的修复方案,“主要是围绕现有遗迹进行夯补”。
“嘉峪关境内,有长城墙体43.6公里。其中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说起这些,杨殿刚头头是道。他是嘉峪关文殊镇人,2000年进入嘉峪关市关城文物景区工作。起初,虽然没有具体接触长城修复工作,却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了敬畏之心”。
“现存遗址病害类型繁多、规模大。”杨殿刚说,受当地气候、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城墙病害类型大致可分为风化掏蚀、酥碱粉化、局部坍塌、裂隙发育等类型。
图为嘉峪关悬壁长城。资料图片。
不同的病害,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有时候甚至需要给长城“打针”。嘉峪关长城部分地段墙体土质疏松、盐碱量较高,修复时要先用清水打湿,然后吸干,再将防风化材料——浓度5%的PS液,以输液形式慢慢注入。
“从以前的人防为主,到后来的物防,再到现在采用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开展日常管护和预防性保护,长城保护已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斌说。
“如今,长城保护用上了风速仪、测斜仪、压力计、裂缝计、地质雷达等高科技手段。”杨殿刚说,裂缝计数据大部分是实时传输,其他数据一个月采集一次,对环境、本体、游客等各种影响因素基本做到了全天候监测。
图为嘉峪关关城航拍图片。杨殿刚提供。
2011年底,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在对长城本体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建设了嘉峪关关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和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长城保护的科技能力大大提升。
地质雷达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可对墙体结构进行“把脉问诊”,“量身制定”保护维修方案;嘉峪关关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具备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声音复合、出入口控制、安防专用通讯、电子巡更、网络广播等功能。这些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和赋存环境的危害,既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张斌介绍,从2014年嘉峪关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结束至今,监测平台已经积累了六年的相关数据。从大量的分析来看,嘉峪关长城整体上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图为嘉峪关关城航拍图片。杨殿刚提供。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全省长城分布在11个市州,总长度为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1738千米,长度为全国之首。嘉峪关市境内长城现存体量在甘肃省虽不是最大,但其结构类型突出,涵盖了甘肃明长城所有类型。
截至目前,当地已对嘉峪关关城和境内长城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解决了长期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因素。张斌、杨殿刚等人表示,他们将会沿着文物保护和遗产传承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保护好长城,把这份老祖宗的遗产,再传一个600年!
(编辑:董洪亮、付文、银燕、王锦涛)
相关新闻
- 2019-12-13甘肃嘉峪关——巍巍长城 细细呵护
- 2019-10-21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参访嘉峪关感知“天下第一雄关”
- 2019-09-17中秋假期嘉峪关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
- 2019-09-06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将于近期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