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黄河新城”的文化底蕴

19-11-24 09:3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

  “黄河新城”的文化底蕴

  三门峡大坝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叶海 杨世智 王莉

  11月12日,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全媒体沿黄跨省采访组从“天下黄河第一桥”所在的金城兰州来到“万里黄河第一坝”所在的三门峡,一路探寻中华文化的根脉,一路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熏陶。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徜徉在这片大地上,采访组总能够和中华文化的某个源头不期而遇,经过一番探究,皆恍然大悟,而后便对先人们的智慧钦佩不已,更体验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比如在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采访组甫一进入,似乎就有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河南,古称“中原”“中州”,简称“豫”。这些古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称为“豫”,请教当地同行,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原由和故事,其中象形字“豫”的来源便是河南。据说,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常牵象出入,由此先人们便创造了“豫”这个字,意思是人牵着象,而人牵象之地的河南也因此有了“豫”的简称。

  人们常说“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河南还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因此,针对中国人第一次见面问“您贵姓,老家在哪儿?”的礼仪,河南巧妙且自豪地推出了本身的宣传词:“老家河南。”

  三门峡是“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位于河南和山西两省交界处,是黄河进入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这里只有高山并无峡谷,为了疏排洪流,大禹用神斧将高山劈为峡谷,引黄河东去。峡谷中有两座石岛,将黄河急流分为三股,如同有三座门,其中两门中的水势险恶,舟船难行,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一门中水势稍缓,分别被人们称为“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站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上,俯视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向前,人们的目光总会被巍然屹立于水流之中的一块巨石吸引。这块巨石,在古代被称为砥柱山,俗称“三门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冬季黄河水浅时,可露出水面7米多高;洪水季节,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就要被洪水吞没似的,可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巍然屹立于激流之中,被誉为“中华第一石”,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也是成语“中流砥柱”的出处所在。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题诗曰:“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黄河流域面积的91.5%,黄河水量的89%、沙量的98%。但这座重点工程从酝酿到动工兴建至今,却经历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遇的复杂曲折过程,也探索出了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和运用水库的成功经验。因此,1956年,著名诗人贺敬之第一次来到三门峡时,被建设者“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感动,并写了一首诗。当时,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还没有正式开工,但前期工作已经展开,贺敬之来到工地后,首先了解工程概况,而后就钻进工地的帐篷里和工人聊天,进隧洞看风钻手作业,亲身感受一线工作场景,内心深处受到巨大的震撼,这直接催生了一个诗人的创作欲望,贺敬之在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下了灵感,并打下了腹稿。1958年《三门峡之歌》完成最后创作,和《回延安》同时在《诗刊》上发表。“神门险,鬼门窄,黄水劈门千声雷,望三门,三门开,昆仑山高邙山矮,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这首诗采取拟人化的手法,以鲜明独特的形象、精当优美的语言、壮阔深远的意境、酣畅激越的诗情将黄河由浊而清、由患而利、由逆而顺的变化和追求美好的未来展现在读者面前,激励着中华儿女大步向前。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那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过的《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兄弟》。课本中提到的平陆县,就在三门峡库区的对岸。

  三门峡市,因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而建,采访组本以为这座新建的城市没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但参观了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后,皆震惊不已。三门峡市是西周时期虢国所在地。虢国博物馆,是三门峡市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建立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其中虢季和虢促两座国君大墓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虢国墓地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虢国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有中国最早用太阳能取火的青铜工具阳燧,有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代防护性兵器藤制盾牌,有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器、有着“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铜芯铁剑,有年代最早的麻制成衣短裤,有年代最早的陪葬军阵车马,还有体现极高冶金技术且出土后氧化程度极低的西周时期青铜器,有体现高超制玉水平的人龙合纹玉璋等。

  迈步在虢国博物馆展现的历史长河中,采访组不经意间便会与曾经熟知的某个词汇的源头相遇。比如“辖”,原本是一种车轴上防止车轮外脱的类似插销一类的东西,有约束之意,现在便演变成了“管辖”“辖区”,也是现代“社区”一词的源头。“斡旋”现在指调解、周旋等意思,但在西周却指编钟最上面悬挂的那部分,而且“斡”和“旋”是两个不同的部件,二者结合使用,可以运转、活动。再比如“节约”,现代指节省、俭约的意思,是动词。但在虢国时代,节约则是指一种马具,用于改变和稳定绳索,为节制、制约之意。

  在生活中,我们形容某个人唱歌难听,常说“五音不全”,但对于缺哪个音并不会深究,其实这也有历史渊源。周朝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作为“礼乐之邦”的基础,礼与乐相辅相成,以规范社会的政风民心。其中,乐分为五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后来,周人灭殷商,认为商为亡国之音,便取掉了五音之中的商。五音不全,唯缺商。虢国墓地出土的乐器主要有钟、磬、钲等,均为打击乐器,反映了虢国贵族“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但这些乐器中便没有商音。

  虢国博物馆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形象。那是一个精美的双人纹玉兽玉饰,上面雕刻着缠体双人纹,人首蛇身,人首分居两端,蛇身缠绕,是考古发现的最早表现此题材的实物资料。

  我们行走在中原大地上,感受着这种文化的灿烂厚重,血脉的相通传承,脚步自信而坚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唐仁健在西北师范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唐仁健在西北师范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蔡达峰在甘肃调研民进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蔡达峰在甘肃调研民进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 科技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届“一带一路”与绿色发展论坛举行 科技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届“一带一路”与绿色发展论坛举行
  • 麦积区:农家书屋 让 麦积区:农家书屋 让"书香社会"在农村扎根
  • 今天在兰州 我们这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在兰州 我们这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兰州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展示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甘肃网直播访问量达106万(图) 兰州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展示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甘肃网直播访问量达106万(图)
  • 话剧《詹天佑》亮相兰州音乐厅 重温历史让工匠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话剧《詹天佑》亮相兰州音乐厅 重温历史让工匠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访八步沙林场五——梁开军:弘扬楷模精神 开创治沙新局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访八步沙林场五——梁开军:弘扬楷模精神 开创治沙新局面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