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脱贫攻坚

寺沟村:好产业铺就脱贫致富路

18-11-22 09:0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张珊珊

  原标题:寺沟村:好产业铺就脱贫致富路

  本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翟继宗

  初冬时节,走进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油油的娃娃菜长势喜人,成熟的人参果飘出淡淡的香味。

  “近期,71座大棚娃娃菜长势很好,已经和张掖一家蔬菜销售公司签了订单,这里种出的蔬菜不施农药化肥,质量很好。”村民梁义是园区成立的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平时负责园区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今年,该村新建蔬菜大棚143座,全部用去年种植香菇后废弃的培养料与农家肥科学配方制作成的有机肥料进行蔬菜种植,栽种辣椒、茄子、人参果、西瓜等各类瓜蔬,平均每棚纯收益5000元左右。同时,该村积极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建成500吨恒温库一座,从根本上解决了园区农产品贮藏保鲜问题,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受到了客户的好评和认可。目前,占地1000亩,以香菇、蔬菜、林果种植为主的寺沟村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初步成形。

  “只有把产业做起来了,贫困户的日子才能慢慢地好起来,对脱贫摘帽才能更有信心。接下来就要用足用活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兴说。

  易地搬迁让贫困户住进了楼房,平坦的水泥路连通村社,一座座大棚托起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梦……看着眼前的寺沟村新面貌,谁能想到几年前的寺沟村还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谈起这些变化,村民们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政府支持下培育出了村里的致富产业——以香菇、高原夏菜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实体。从最初的12座香菇大棚再到如今143座蔬菜大棚,寺沟村的产业发展让村民走上了脱贫增收的康庄大道。

  贫困户徐世学的妻子前几年因意外去世,从此养育两个女儿的重担便落在了徐世学一人肩上,因女儿年幼,无法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张;刘佰成是寺沟村有名的贫困户,因视网膜脱落,视力严重下降,无法外出打工,老母亲常年患病,靠打零工每年6000多元的收入无法承担一家4口的开支……

  如今,他们在村书记李玉兴的带领下种植大棚,徐世学今年种了1棚辣椒、1棚茄子,每个棚收入大概5000元左右;刘佰成有3座棚,不仅还了欠款,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4年该村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7人,三年脱贫52户19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8%。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77元……这一组数据,是寺沟村脱贫致富最好的证明。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寺沟村选准了扶贫特色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富民增收的特色脱贫之路。

  “村里的种植户都憋着一股劲儿,今冬好好学习种植技术,明年把菜种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效益。”梁义乐呵呵地说。

精彩推荐

  •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旅游井喷助推乡村振兴 这些民宿美呆了(组图)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旅游井喷助推乡村振兴 这些民宿美呆了(组图)
  •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民乐:棚改圆了百姓安居梦(组图)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民乐:棚改圆了百姓安居梦(组图)
  • 图说甘肃40年|盘点甘肃那些重要的“第一次” 图说甘肃40年|盘点甘肃那些重要的“第一次”
  • 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 【改革开放40年】脱胎换骨  老厂区华丽转型兰州“798”(组图) 【改革开放40年】脱胎换骨 老厂区华丽转型兰州“798”(组图)
  • 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走进兰州演艺集团 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走进兰州演艺集团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