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脱贫攻坚

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18-12-21 08:4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专题】改革开放40年 喜看陇原巨变

  原标题: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康县太石乡水口村农民在田间疏苗。今年,康县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偿为农户提供种子,鼓励农户种植油菜,助农增收。目前,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 甘肃日报通讯员 马步虎

  崆峒区大寨乡赵塬村肉牛养殖合作社员工在添加饲料。崆峒区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养殖业成为助农脱贫的主导产业。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平川 :党建引领奔富路

  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入冬后,在第一场飘飘洒洒的大雪里,平川区种田乡拉排村村民陈永勤正冒着严寒维修保养旋耕机。

  “时令不等人,要赶在土地入冻前平整打磨好年后的洋芋地。”陈永勤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有好收成!

  拉排村是典型的偏远干旱山村,贫穷落后一直困扰着村民。肩负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使命,平川公安分局干警杨国伟来到拉排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队长。

  在杨国伟的带领下,驻村帮扶工作队立足于村情实际,把精神扶贫放在首位,通过召开政策宣讲会、入户宣传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提出了“中药材、林果、马铃薯、小杂粮、草食畜牧+劳务输转”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他们的帮助下,拉排村今年如期实现整村脱贫。

  在平川区,像杨国伟一样被选派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党员干部有15名,并且全部兼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平川区按照“一好双强”标准,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等人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采取专题辅导、经验介绍、实地观摩等方式,加强乡村干部培训力度,增强了乡村干部干事创业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同时,完善村、社区办公经费和村组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农村、社区党组织办公经费,并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误工补贴,对连续任职十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发放补贴,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队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热情。为强化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平川区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实绩考核、岗位目标责任和年度承诺践诺制度,使乡村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而村级集体经济则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平川区以“三变”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区财政和区管党费优先保障361万元集体经济奖补资金,扶贫互助资金投入2000万元,共有61个村全覆盖开展党群创业互助活动。截至目前,全区有1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万至2万元,有2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至5万元,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资产均达到10万元以上。

  黄峤镇神木头村便是在党群创业互助活动中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使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神木头村属高海拔二阴气候,种植藜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村里依托扶贫互助资金,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形式,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吸纳农户105户475人,其中贫困户66户297人。

  “村民既是股东每年能分红,又在藜麦种植产业园内有务工收入,入股农民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实现了农户、合作社与村集体三方共赢。”神木头村主任王学林说。

  平川区还发挥7家龙头企业和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作用,开工建设养殖扶贫产业园,实现贫困户量化入股全覆盖。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种养产业的2762户、劳务输出1526户,产业覆盖率达100%。

  倾力帮扶助脱贫

  ——山丹县税务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见闻

  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通讯员 高欢

  “在你们的帮扶指导下,我们改变养殖方式,收入也渐渐好起来了。”

  冬日里,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山丹县窑坡村合胜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王翠莲,正在和山丹县税务局职工孙海涛说着今年的养殖收入情况。

  窑坡村地处祁连山以北、焉支山南麓的高寒冷凉山区,是山丹县“插花型”扶贫重点村。作为对口的帮扶单位,山丹县税务部门将目光紧紧盯在“造血”扶贫上,帮助窑坡村走出适合当地发展的脱贫路。

  “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还是农业基础条件差,缺技术、缺资金。”孙海涛说。为此山丹县税务局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近三年以来,山丹县税务局先后投资14.92万元,协助窑坡村村委会改建;筹资40万元,完成12.6公里的通村道路硬化;筹资7.59万元,铺设8.19公里输水管道,修建集中饮水点和净水池,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题。

  同时,山丹县税务局筹资4.5万元,捐赠1300余册农业科技图书,帮助村里建起了村农家书屋和村电教室;筹资4万元,完成了5.5公里线路架设及80户常住户闭路电视入户工程;筹资25.4万元,建成村民文化广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为解决村民发展缺技术的问题,山丹县税务局聘请农技专业人员,借助农闲时间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组织开展牛羊养殖、疫病防治、特色种植等技能培训,组织致富能人外出观摩学习、考察交流、增长见识。

  在加大技能培训的同时,山丹县税务局扶持26户群众修建养殖暖棚168间,增加牛、羊养殖3000多头(只),并筹资为规模养殖户发放养殖补贴5万元,调动了村民扩大养殖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们准备帮助村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探索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孙海涛说。

  舟曲:凝心“帮学带”聚力促脱贫

  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通讯员 姚剑

  贫瘠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欣欣向荣的“新农村”,脱贫路上的“门外汉”变成了取经归来的“土专家”,在外奔波的“打工仔”变成了带动乡亲的“领头雁”……在舟曲,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得益于村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带领下,舟曲走出了一条“第一书记帮、村组干部学、农村党员带”的发展新路,奏响了一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进行曲。

  第一书记“帮”

  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先天不足,村民思想观念落后……与舟曲县曲瓦乡水泉村初次相遇,这个村庄留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韩其成这样的印象。

  “既然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就要担负起‘当家人’的责任,就要把根深深地扎进这个州级深度贫困村。”韩其成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并从到村第一天就开始走“亲戚”串“门子”,了解村情民意。

  得知贫困户缺少地膜、化肥等农用品,韩其成当即发动所在单位职工为23户贫困户捐资6000元,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有村民反映出行不方便,他积极同有关单位对接,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督促完成3600平方米村道硬化;帮助村里培育农民合作社3个,带动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发展山野菜、中药材种植和土猪养殖……

  如今的水泉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硬化的水泥路面笔直平坦,致富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干劲更足了。

  在舟曲,像韩其成这样真抓实干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被老百姓称为州上来的“攒劲娃”、东山镇下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洪文涛,巾帼不让须眉的城关镇庙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马红梅等,他们把服务从机关带到了农户家中,用实干为村里发展注入活力,用努力和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换来了乡村巨变。

  村组干部“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铁人王进喜的铜像前,来自甘南州舟曲县的74名村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这是继组织村干部赴贵州六盘水学习“三变”经验后,舟曲县又一次组织村干部赴外地参加培训班。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肩负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培训班结业时,江盘乡河南村村委会主任陈江龙表示,回到村里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干部群众一道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舟曲县十分注重对党员干部的再教育、再培训,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从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到安排党校讲师、农林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致富能手下乡授课,再到赴六盘水、玉门等地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学习转变了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致富带富能力。

  农村党员“带”

  “大妈您看,西红柿24.5斤,辣椒8.6斤,一共是99块3毛钱……”每天早上,峰迭镇瓜咱村卧牛山庄门口都热闹非凡:背着背篓、推着板车的菜农,忙着过秤、算账的农家乐主人和员工……

  卧牛山庄是由张虎朝创办的。早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农闲时打零工的普通农民。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张虎朝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筹资注册了峰迭镇瓜咱村卧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群众家里自产的花椒、山野菜、土猪、青稞酒等农特产品,合作社均按照高于市场价的标准统一收购,既保证了农家乐发展的需要,又解决了贫困户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利润少、增收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村里66户300多名群众入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1户。

  张虎朝是舟曲县着力提高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发挥基层党员带头模范作用的代表之一。“养蜂专家”薛代花、“鸡司令”谢村选、“玫瑰种植能手”杨江平等,在舟曲,像张虎朝一样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层出不穷,他们既成就了自己,又富裕了乡亲。

  “曲拉”带来新希望

  ——甘肃华羚乳业公司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纪实

  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近日,合作市佐盖多玛乡牧民索南吉的生活忙碌而有规律。每天清晨,她都会先给牦牛挤奶,然后将牛奶装入酥油机。随着酥油机里牛奶的晃动,索南吉脱贫致富的信心也在增强。

  一个小时过后,酥油便会从牛奶中分离出来,剩下的奶渣则被挤干晾晒制成“曲拉”。

  带给索南吉信心的,就是这不大起眼的“曲拉”。“以前家里的牛奶、酥油和‘曲拉’基本挣不了钱,全家生活就靠养牛勉强维持。”索南吉说,去年她家40只牦牛所产的牛奶、酥油和“曲拉”,全部交售给甘肃华羚乳业公司,收入3万多元,不仅脱了贫,还把房子翻修了一遍。“今年雨水好,牦牛产乳比去年多,估计收入会更好。”索南吉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曲拉”是藏语的音译,指牦牛奶提取酥油后的副产品——奶渣。以前,“曲拉”只是牧民日常食用或牲畜初春补充饲料,每公斤市场价只有1.2元左右。近年来,在华羚公司的产业带动下,周边的甘青川等地“曲拉”收购价格上涨到最高时的每公斤53元,增长了44倍。

  “曲拉”之所以变为“金疙瘩”,得益于华羚公司的科研团队。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产业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甘南州从事牦牛系列产品的生产企业,大都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附加值不高。为此,华羚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充分挖掘牦牛系列产品的附加值。技术研发中心的科技人员将“曲拉”精深加工后,提炼出干酪素、酪蛋白磷酸肽、乳蛋白等。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造纸、皮革、纺织以及各类保健食品、医药、饮品中,国内外市场需求非常大。目前,这些产品已进入德国、法国等欧洲市场,公司迄今已实现产值上百亿元。华羚公司所在的合作市也由此成为我国最大的“曲拉”交易重镇。

  在发展壮大企业的过程中,华羚公司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2015年,投资5.76亿元,建成集“自动化、数字化、现代化”为一体的牦牛乳产业园一期工程,新建了“年处理10万吨鲜奶”精深加工生产线和“年产万吨干酪素”生产线,实现了企业加工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和向全乳产业链的转型。

  如今的华羚公司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乳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三个国家级平台,先后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多项认证,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研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正是因为华羚公司的这些科技贡献,2010年和2013年,公司分别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龙头企业是产业脱贫的骨干力量,也是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役打响后,华羚公司响应号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华羚公司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帮扶机制,科学确定帮扶模式和项目。公司在把研发成果向生产加工转变的同时,增加了一项新规:“用人优先选用贫困户”。截至今年10月,华羚公司已累计解决甘南、临夏等地238名贫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我家是建档立卡户,2016年大学毕业时通过招聘来到了华羚公司,现在一年收入有5万多元。”在华羚公司液相预处理室工作的王晓军说。

  在华羚集团“曲拉”交易大厅,合作市曼玛乡牧民贡木代正在交售酥油和“曲拉”。“以前牛不敢多养,害怕多了不好卖。自从2015年和华羚公司签了合同后,家里的牦牛乳、酥油全部由华羚公司收购,价格稳定。”贡木代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他家已正式脱贫,今年他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如何让贫困户在发展生产中“只赚不赔”?华羚公司主动搭建起了农牧民订单平台,分别和夏河、碌曲、合作等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凡贫困户交来的鲜奶、“曲拉”,华羚集团均以保护价进行收购。

  在“千企帮千村”工作中,合作市岗岔村是华羚公司的定点帮扶村。华羚公司不仅为村里捐款维修基础设施,还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曲拉”加工新技术面向牧民免费推广,并为一些贫困农牧户赠送了小型酥油分离机,指导牧户掌握“曲拉”制作新工艺,减轻劳动强度。

  除此之外,华羚公司还搭建了“基地+公司+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了基地培育、原料市场、生产加工、自主研发、销售网络的完整产业链;采用“互联网+市场+物流+牧户”的交易形式,搭建了农牧业订单和现货市场交易平台、仓储物流集散平台、市场行情接收和信息发布平台,用市场手段引导牦牛乳产业良性发展;和工商银行甘南分行、中国银行甘南分行合作,设立小额信贷融资平台,为精准扶贫户提供担保,鼓励贫困牧民扩大养殖规模……

  20年来,华羚公司始终心系贫困群众,履行社会责任,带动了甘青川等省区10.6万贫困户脱贫。近日,华羚公司和合作市签署扶贫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三变”改革助推脱贫攻坚新路子,以农村集体经济资金入股收益分红等形式,带动3个乡镇20个行政村的558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托举起了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大树村脱贫有希望了”

  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通讯员 胡发伟

  雪后初晴,空气中夹杂着丝丝寒意,但东乡县大树乡大树村的扶贫车间里却是暖意融融。村里的几十名妇女统一着装,熟练地操作着面前的机器,不一会工夫,一件件崭新的羊毛衫便生产加工完毕。

  “不用风吹日晒,每月都有固定收入,这样的好日子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大树村阳洼社村民马艳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高兴地说。

  出东乡县城向东北方向行驶20公里,便是位于大山深处的大树村。这里山大沟深、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富民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全村11个社290多户1500多人中,建档立卡户150户、贫困人口760多人,贫困面高达51.8%。

  前不久,在东乡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由厦门市湖里区援建,总投资130万元的大树村扶贫车间,在大树村投入使用。

  “起初,我们还担心群众有顾虑不愿意出门上班,现在看来,大家都很乐于接受这种家门口的扶贫新模式,很多妇女都抢着来干哩!”大树乡党委书记陈元辉告诉记者,如今,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大树乡在建的还有6个。

  “很多妇女肩负着照顾老人孩子的责任,无法出门打工,这直接影响了贫困家庭的收入,导致他们脱贫难度加大。”大树村党支部书记包仲岗介绍,扶贫车间建在村里,不仅满足了妇女们照顾家庭的需要,还增添了一份收入,大树村脱贫有希望了。

  “以前全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丈夫一人,几年下来,家庭情况没有多大的改变,丈夫还累出一身病。”马艳说,自从有了扶贫车间,给全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变化。“我每月都能收入2000元左右,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如今,在大树村的扶贫车间里,像马艳一样的贫困妇女共有60多名,她们逐渐从“家庭妇女”转变为家庭收入的“半边天”。

精彩推荐

  •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图解:习近平这10句话,真提气!
  •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旅游井喷助推乡村振兴 这些民宿美呆了(组图)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旅游井喷助推乡村振兴 这些民宿美呆了(组图)
  •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民乐:棚改圆了百姓安居梦(组图) 【改革开放40年】张掖民乐:棚改圆了百姓安居梦(组图)
  • 图说甘肃40年|盘点甘肃那些重要的“第一次” 图说甘肃40年|盘点甘肃那些重要的“第一次”
  • 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 【改革开放40年】脱胎换骨  老厂区华丽转型兰州“798”(组图) 【改革开放40年】脱胎换骨 老厂区华丽转型兰州“798”(组图)
  • 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走进兰州演艺集团 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走进兰州演艺集团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