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保水土 护生态 促发展(图)
本网记者 张玉芳 文/图
秋日的安定梯田,泛着点点金黄,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开,似写在大地上的美丽诗行,平平仄仄,韵味悠长。
18日下午,“壮美黄河行生态新甘肃”采访团走进定西市安定区,参观采访安定区东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情况。
安定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酷劣,总流域面积3638.7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0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1%。
过去的安定区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穷地方,“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和“住的土窑洞、吃的救济粮、穿的黄衣裳”,曾是这片土地上百姓广种薄收和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逐步摆脱贫困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定区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经过50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安定区走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项目为依托,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使全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安定区创立了‘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五子登科’等治理模式。”安定区水土局副局长李继忠说,如今安定区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截止2017年底,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7.7%,林草覆盖率达到36.3%,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64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34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052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52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59%,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的目标。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浇注着辛勤的汗水,倾注着毕生的精力,一幅幅由岁月沉积而成的画面,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卷,见证者安定区人民建设秀美家园的历程。
站在大坪村村委会前的山坡上,放眼望去,远处是绿色的梯田,山底下是白墙红瓦的房子,安静而祥和。
"现在老百姓生活条件好了,住的是砖瓦房,吃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穿的是新衣裳。"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康耀伟这样描述大坪村目前的生活状态。
"以后我们还想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建设垂钓园、采摘园,办农家乐......”眼见着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康耀伟对大坪村今后的发展规划也胸有成竹。
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与1982年相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8.3元提高到7122元,增长250倍;全区生产总值由5280万元提高到80.8亿元,增长153倍。1998年,全区实现基本解决温饱,2009年实现稳定解决温饱,闯出了一条在严酷条件下由不得温饱—基本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发展之路。
相关新闻
- 2018-09-18定西渭源 “金鸡产业”实现千人就近就业
- 2018-09-14“书香陇原·启智书屋”再启程 无限极定西岷县送温暖(图)
- 2018-09-18定西岷县:老手艺“铸造”新生活
- 2018-09-17兰州定西南路排洪沟旁垃圾排“长龙” 市民闹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