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精准扶贫“对症”拔穷根
原标题:崆峒区精准扶贫“对症”拔穷根
中国甘肃网3月23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记者 陈斌)“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搬进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硬化路。生活环境变好了,精气神也有了!”3月20日,崆峒区麻武乡月明村村民杨贵荣说起家里的变化,一个劲儿地感慨。
曾经,杨贵荣住在离乡政府5公里外的南沟洼,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家人仅靠几亩地的微薄收入过日子。
麻武乡属省列贫困乡,所辖7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2013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611户2245人,是崆峒区扶贫攻坚战役“最难啃的硬骨头”。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崆峒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民生,强化“一号工程”意识,紧扣“六个精准”“七个一批”要求,聚焦补齐贫困村和贫困户基础设施缺项、富民产业弱项及公共服务短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区105个贫困村4年累计实现脱贫4.63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501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6%。今年2月9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公示,经过县级自评和市级初审程序,以及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实地检查和第三方评估显示,包括崆峒区在内的全省6个县符合贫困县摘帽退出条件。
4年累计实现脱贫人口4.63万人——这需要下多大的气力?
“4个多月的时间,我瘦了将近20斤。”月明村村支书杨凤德告诉记者,2015年,村里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他和村“两委”班子白天忙工地上的事,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动员,“有的户能去50回。”作为月明村的包村领导,麻武乡人大主席屈耀早上开车到村上,晚上才回乡上,有时就吃住在村里。“来回两个月,换了一副轮胎。”
从基层干部的口中,我们得知了不易。
“多少年了,村里没有娶进媳妇。从2016年到现在,一下子娶进来6个新媳妇,有泾川、静宁的,还有山西的。”“路好了,房好了,环境好了,面貌好了,政策得人心。”“种好玉米养好牛。家家户户养牛,最少的四五头,最多的十几头。”行走在月明村,我们听到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感言。
崆峒区坚持把基层党建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锻炼干部、锤炼作风的有效阵地,找准发力点,推动形成了“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鲜明导向。坚持把责任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拧紧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以铁的纪律保证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把情况明、底数清、措施准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认定、致贫原因分析及帮扶措施制定,为全面实施精准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区客运班车停靠点通达率100%,饮水安全率达100%,252个行政村实现3G、4G网全覆盖……崆峒区紧扣贫困人口安全住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最后一公里”问题,采取边干边争、先干后争、整合项目、自筹资金等办法,破解瓶颈,根治顽疾,有效改变了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同时,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多种增收产业,建成集中养殖小区30个、暖棚牛舍1100座、果园900亩,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产业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在崆峒区,各级干部形成这样的共识,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企业化管理运营农业、市场化方式拓展农业,全区初步形成了“牛果菜主导,多产业并举”的富民产业体系。
崆峒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上在精准扶贫中,着眼做好“加减法”,解好“综合题”,探索出了符合实际的区域化推进、产业化支撑、市场化引领、增智化“造血”、社会化帮扶“五化”扶贫模式,有力增强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效。
相关新闻
- 2018-03-23甘南州投资与合作交流局 州森林公安局 卓尼县扶贫办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 2018-03-23白银市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5起扶贫领域腐败典型问题
- 2018-03-22陇南:现场交办扶贫领域问题线索227件
- 2018-03-22酒泉金塔县光伏扶贫照亮脱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