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布楞沟村的脱贫之路
原标题:【中央媒体看甘肃】布楞沟村的脱贫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宋喜群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重点贫困县。全县30.13万人口,散居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布楞沟村是东乡县高山乡的一个村。站在布楞沟村对面的山头上,黄褐相间的梁峁沟壑、分散的旧屋与整齐的新村都尽收眼底。
布楞沟,是东乡语“悬崖边”的意思。村民马麦志一家世代生活在这里,从他家的旧宅出来,直行不足30米,就是悬崖。这里的一道道悬崖峭壁,隔开的是布楞沟村民和外面的世界。
布楞沟村有68户、351人,纯东乡族,人均耕地3.3亩。这里干旱少雨,两边大山寸草不生,满目尽是黄土。从前,这里的“六难”远近皆知。行路难,全村道路都为土路,又窄又陡,尘土盖过脚面,交通闭塞;吃水难,吃水往返30公里到洮河,人背畜驮;住房难,80%的群众居住的都是危房;就医难,没有村卫生室,出现头痛感冒要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上学难,只有一所三年制教学点;增收难,全村都是坡耕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过一道道山梁,踏过满是黄土尘灰的小路,来到马麦志家。
“总书记的手,宽厚、温暖。”总书记拉着他小手的那一幕,马麦志的二儿子马福仁至今难以忘怀。
总书记视察布楞沟村的时候,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经过几年努力,布楞沟村建成了水泥硬化路20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告别了出行难、行路难;高标准机修梯田3600亩,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高;完成了布楞沟村人饮入户工程,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群众靠车拉、靠驴驮、靠人背等方式吃水的历史。2014年布楞沟村在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了脱贫,2016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262元。
在布楞沟村,记者看到,一排排几十米高的桥墩,屹立在深沟里,它们将托起一条新的二级公路。这条正在建设中的公路穿村而过,成为全村乃至整个流域的致富路、发展路和希望路。
布楞沟村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变,2013年以来布楞沟村累计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6000余亩,昔日贫瘠的荒山披上了浅绿的新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教育,曾经是布楞沟村的痛,如今成了村民追逐的目标。村里原先简陋的教学点已经升级为漂亮的完全小学。大部分村民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刺绣、烹饪、驾驶等技术,渴望通过知识和劳动改变命运。
布楞沟小学校长张学虎告诉记者:“以前学校没午餐,路远的孩子中午回不去,就啃干馒头。看到这些心里酸酸的。近些年愿意来帮扶的外地企业多起来了,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公司出资解决了午餐问题。中午饭每人4元的标准,已经坚持一年半了。”
“总书记给我们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要真正脱贫,就要重视教育,提高素质,斩断穷根。这些年我们布楞沟村发生了巨变,水通了,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最重要的变化还是我们对于教育的投入在增加,村民对于教育的意识已经被唤醒。”高山乡党委书记马英海对记者说,“脱贫攻坚是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中之重,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让布楞沟村村民欢欣鼓舞,国家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稳定的土地政策和持之以恒的脱贫攻坚力度,让我们对脱贫攻坚更有信心,我们高山乡广大干部群众有信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决不拖后腿,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原载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相关新闻
- 2017-10-31【中央媒体看甘肃】千里买牛看“乡治”
- 2017-10-11【中央媒体看陇南】 甘肃礼县: 政府协调解决苹果电商“甜蜜的烦恼”
- 2017-09-26【中央媒体看甘肃】 甘肃东乡:美食带出致富路
- 2017-09-20【中央媒体看甘肃】下好改革棋 融入大格局 兰州新区迸发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