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织锦绣——陇南市以改革创新促脱贫求发展系列报道之一(图)
原标题:沃野田畴织锦绣——陇南市以改革创新促脱贫求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礼县永兴乡文家村村民在采摘刚刚成熟的苹果。该县苹果年产量达到2.94亿公斤,实现产值9.98亿元。记者 周者军
成县淘宝电商店主和客服人员正在包装鲜核桃。目前,成县50万亩核桃林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讯员 张平良
开篇的话:陇南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53%。面对这一状况,陇南市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产业培育、城乡一体上快速推进,在硬件基础、民生基础、执政基础上着力夯实,在电子商务、金融支撑和非公经济上集中突破。通过破难题、促脱贫、求发展,全市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84万人下降至2016年底的4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4%降至2016年的16.5%,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被列入2016年国务院落实政策措施“免督查”范围。
为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本报从今日起刊发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介绍陇南改革创新促脱贫求发展的生动探索与实践。
记者 周者军
秋分时节,走进陇南,仿佛走进了特色林果的世界——
礼县沿西汉水流域的40公里苹果带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康县、成县、两当等核桃主产区,新鲜核桃大量上市,各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购;文县、康县、武都三个产茶区,碧绿的茶园与连绵不断的山林相映衬,分外美丽;在花椒主产区之一的武都区马街镇南山上,只见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一行一行的花椒树布满了昔日光秃秃的山坡;白龙江沿岸的橄榄树枝头,一颗颗红中带紫玛瑙似的橄榄果飘出阵阵馨香……
在过去,这样五彩斑斓,硕果累累的美好景象,对陇南人而言,只能是一种想象。
陇南自然条件独特,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农特产品适宜生长等独具优势的一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陇南山区群众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14个市州末位。
曾经一度,陇南财政靠“挖矿卖资源”维持运转,但“竭泽而渔”式的开发终究难以为继。
必须摒弃这一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老路,在优势和劣势中找到突破口,打生态牌,走特色路——陇南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陇南市顺应天时地利,依托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突破口,通过打造品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使特色产业变成了山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山川绿了、美了,祖祖辈辈守着大山受穷的陇南人,从“土里刨食”到“点土成金”。2016年,陇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8.6元,同比增加454元,增长8.4%,增速居全省首位,其中特色产业的贡献占到了近一半。
因地制宜,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种植花椒的收入是种粮食的五六倍。这些年,花椒的价格一年比一年好,销售也非常通畅,花椒收入占我们家总收入的八成左右。”说起花椒产业,武都区郭河乡营寨村村民杨红宝做了一个对比:“以前种小麦,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大概收入600元;现在种花椒,一亩地有近4000元的收入,花椒树真成了我们的‘摇钱树’,这都是发展特色产业带来的好处!”杨红宝由衷地说。
如今,农业特色产业在陇南市已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
为切实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近年来,陇南市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同时因地制宜,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
如今,和杨红宝一样,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靠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全市涌现出礼县永兴乡捷地、成县陈院镇大垭、宕昌县阿坞乡各竜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专业村130多个。
目前,全市以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110万亩。其中,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武都油橄榄、文县纹党、康县黑木耳、礼县大黄、成县核桃等2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改革创新,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人已尽其力,地却不显值”,这是过去陇南农业的真实写照。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陇南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普遍存在发展层次低、产出效益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陇南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特色、品牌、质量争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工作重心由原来的建基地、扩规模调整为强龙头、树品牌、提质量、增效益,坚定不移走产业脱贫之路。
陇南是我省第一核桃大市,核桃产业是全市覆盖面最广、涉及群众最多的优势主导产业,但多年来,由于种植品种不优、经营管理粗放、技术人员缺乏,极大影响了核桃树的品质、产量和种植户的收入。为此,陇南市邀请省内的林业专家“把脉问诊”。从2014年开始,由科技人员带队,陇南全市干部群众“上山下乡”,帮助农户对1100万株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进行了高接换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陇南市建成了徽县雅龙银杏开发公司、礼县长城果汁厂、成县华龙恒业农产品有限公司、武都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等特色产业加工及储藏、保鲜、运销的龙头企业200多家。
为扩大农特产品的对外影响力,陇南市在兰洽会、西洽会、杨凌农高会、广交会等节会上,重点推介陇南的农特产品,并举办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苹果等特色林果产销对接商贸洽谈会,搭建购销平台。此外,还把“新媒体营销”作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助推器”,充分运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平台、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组成的微媒体矩阵,销售优质特色产品。
为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陇南市成立经济林研究院,下设核桃、油橄榄等研究机构。
一系列提质增效之举,释放出显著效益——陇南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不到7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57亿元;
扶持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668个,包括1360个贫困村建立的合作社3093个,覆盖率达99.6%,贫困户入社率达到了80.7%;
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6个,认证“三品一标”226个……
陇南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产业发力,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陇南人走活了特色产业这步棋,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也给当地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产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陇南市抓住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机遇,把干旱山区的低产粮田全部转换为经济林果。同时,号召各县区因地制宜,在荒山荒坡栽植花椒、核桃、油橄榄、银杏等。在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保持了水土,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连年提高。陇南市林业局局长王小虎说:“这几年,陇南降雨量逐年增加,原来断流的一些河流恢复了涓涓清流,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功不可没。”
文县碧口镇水蒿坪村村支书高清明告诉记者,水蒿坪村种茶历史悠久,但多年来,只有零星种植。这些年,政府号召群众大力发展茶产业,目前,村里90%的土地都被用来种植茶叶,不少农户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水蒿坪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改善了山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激活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陇南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的确,随着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学科技、用科技成为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为此,陇南市科技和教育部门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在全市创办了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参加过培训的农民有40多万人,不少人还成了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特色产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而且激活了群众的“脑瓜子”。农民群众的市场观念、品牌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手段日益增多,涌现出了一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和能人大户。
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陇南改变了以往“山多、水多、收入不多”的被动局面,以绿色为主旋律,以增收为主基调,在陇南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和谐优美、激情四溢的交响乐。
相关新闻
- 2017-09-27李慧在全省工会改革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奋力开创我省工会工作新局面
- 2017-09-21甘肃省统计系统推进“三新”统计改革创新
- 2017-09-18第二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式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高峰论坛在兰举行(图)
- 2017-09-18互联互融拓宽合作新领域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高端论坛举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