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日新月异 砥砺前行 ——宁夏农业发展综述
1935年7月,作为《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范长江,从成都出发,开始了为期10个月的中国西北地区考查旅行。他离开兰州后,“搭牛皮筏,遵黄河以赴宁夏”,探查了中卫、银川等地,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向广大读者详细介绍了宁夏的有关情况。

我国著名新闻人范长江 (资料)
当时,宁夏人民正饱受动乱与剥削之苦。范长江痛心地写道:“本来所谓‘塞北江南’、‘鱼米之乡’之宁夏,因变乱与征敛的结果,人民逃散,若干地方已渐即荒芜了!”
八十多年过去了,宁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7月12日至20日,记者来到宁夏,在中卫、石嘴山、银川三市开始为期七天的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宁夏农业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土地流转,重新探索农业集体化道路成为脱贫的新模式。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兰光村贺兰县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村 (石烘坤 摄)
在农业大范围走向集体化道路之前,土地分散在各农户手中,但农户缺乏资金、技术等发展农业的重要资源,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效用。于是,许多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再招商引资,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定期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这样一来,村民就无需承担种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还可将双手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选择就近务工或外出打工,获得额外收入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万亩枸杞种植园周边村民在园内工作 (石烘坤 摄)
而企业能带来资金、技术,再加上其市场定位明确、管理技术先进,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例如,一些企业将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视为目标市场,且建立起自己的冷库和冷链物流,保持蔬菜的新鲜程度便于长途运输,这是个体农户难以做到的。
第二,越来越依托高科技来发展农业。在记者走访的地方,高效节水有机农业已成主流——大水漫灌被滴灌和喷灌所代替;地膜的广泛使用既能保温又能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有机肥也受到了更多农户的青睐;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兰光村有机农家肥 (石烘坤 摄)
农产品的互联网销售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中卫市沙漠面积大,防风治沙一直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2009年,市政府联合中卫沙绿宝农业科技公司在沙漠上建起了大棚。沙漠农业具众多优势,种出的蔬菜瓜果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好,还能防风固沙,可谓一举两得。

宁夏中卫市西风口沙漠大棚种植园区沙漠大棚中种植的硒砂瓜 (石烘坤 摄)
第三,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想让农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就要使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宁夏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与采摘观光业结合,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森林公园内农家乐、采摘园 (石烘坤 摄)
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庄既生产葡萄酒也对外开放,让游客了解到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及制作工艺;沙漠大棚的瓜果蔬菜除销售到水果店外,还吸引了不少当地民众甚至其他省份的游客来采摘;在部分枸杞园,人们不仅能体验摘枸杞的乐趣,还可以享受到园区提供的果实烘干、包装等服务。这种发展模式在满足了人们娱乐休闲需要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产业增值和居民增收。
宁夏在农业方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着实可喜可贺。不过,从群众接受采访时反映的情况来看,宁夏农业在一些细节上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发展集体农业时,地方政府要与农户有更便捷和细致的沟通,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外来企业时,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宁夏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而且潜力无限,相信宁夏的农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兰州大学校园记者 张玮钰 叶晓芳 石烘坤 指导教师 阴雨永 王臻
相关新闻
- 2017-08-14小陇| 美国草莓漂洋过海来宁县 盛夏飘香北上广(组图)
- 2017-07-31第十六届环湖赛宁夏中卫闭幕
- 2017-07-30宁夏乡村教师培训在西北师大开班
- 2017-07-27塞上江南 倾尽心力拔“穷根”——宁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走访见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