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临夏市双拥工作纪实:爱国拥军鱼水情
原标题:爱国拥军鱼水情——临夏市双拥工作纪实
记者 邹海林
一
临夏市是一片爱国拥军的热土。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临夏,战士们自带干粮面袋,自己动手生火做饭,不仅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而且时时处处尊重群众的生活习惯。此情此景,使14岁的回族孩子喇震洲刻骨铭心,终生感怀。
60多年来,喇震洲以“生命不息,拥军不止”为最大心愿,一针一线缝制一双双“拥军鞋”,先后4次慰问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深情慰问解放军驻港部队官兵、解放军驻澳部队官兵和唐古拉山五道梁兵站官兵,表达对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矢志不渝的赤诚热爱,成为在军队和老百姓中引起强烈共鸣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
二
双拥的优良传统在临夏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历届临夏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谋划、融合推进,坚持不懈用真情、用真心、全力做好拥军优属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支持军队建设不讲条件,为驻军办实事解难题不计得失,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不打折扣。
临夏市委常委会每年定期召开议军会议,并建立军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军地协同工作机制。将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作为“两个共同”示范创建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市委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在全市建立拥政爱民服务小组125个、军警民共建点77个、军民共建文明窗口66个,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青少年学生参加国防教育和“军事日”活动,组织宣讲团巡回驻地部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联系军地单位开展座谈交流、互办实事、互动共建活动,推动双拥工作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进村镇、进街道、进社区,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军地和谐。
三
临夏市大力开展军地援建“双十工程”,近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无偿划拨土地93亩,支持驻地部队硬化营区面积近2000平方米,绿化道路4公里。市民政双拥部门时常走访驻地部队及用工单位,主动联系培训机构,开展军地两用人才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学员500多人次。同时还建立落实拥军优属政策规定“清单”制度,安置13名随军家属就业,在市属学校、幼儿园开辟“绿色通道”,解决随军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在全省民族地区率先建立重点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机制,为44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办理医疗保险业务提供便捷服务。
把临夏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驻地部队以拥政爱民的实际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助学等活动,密切了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军民关系,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军民共建东郊公园”“军民街”“拥军路”“拥政路”,一个个亲切的公园名、街名、路名,铭记着民拥军、军爱民的深厚情谊。
四
临夏市在双拥工作的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记忆。
围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临夏市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军民共建东郊公园建成胡廷珍烈士纪念馆,以投身北伐、陇原播火、重振旗鼓、血铸丰碑等展板,图片、声光电等手段,导视片、专题片等形式,生动翔实地呈现胡廷珍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和可歌可泣的传奇革命经历。在广大干部职工、驻地部队和武警部队官兵中,深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纪念活动,使红色记忆融入军民血液、民族血脉,增强了双拥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2011年以来,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警甘肃总队红色教育基地、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临夏市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英名碑墙、纪念亭,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临夏州“国家公祭日”活动的固定场所,每年接待参加烈士纪念活动的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各族群众和部队官兵达5万多人次。
随着双拥共建的持续推进和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化,临夏市保持了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荣誉,临夏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馆长祁国强先后被授予全省爱国拥军模范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的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 2017-08-01临夏州委研究部署项目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
- 2017-08-01催生美丽嬗变 ——临夏州贯彻“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系列报道之二
- 2017-08-01临夏民警追捕毒贩时受伤 忍着伤痛坚守岗位
- 2017-07-31临夏州临夏市举办啤特果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