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手记|一路寻访 见证“工合”之路在中国的发展史(组图)
宝鸡窑洞工厂
中新英三国青年重走“艾黎、何克之路”文化寻访团的起始站上海,正是中国“工合”运动的概念诞生的地方。上世纪30年代,路易·艾黎在上海工部局工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艾黎一方面被大多数中国工厂不顾空投炸弹落在周围仍然继续开工,妇女和儿童在轰炸中把蔬菜送入市区所鼓舞;而另一方面艾黎对日本人对中国工业基地的恣意破坏感到沮丧,对失业工人日常发生骚乱和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受伤士兵的问题忧心忡忡。在讨论如何将失业工人、难民和士兵等组织起来建立抗战的工业的时候,佩格·斯诺提出了搞工业运动的建议,经过大家的讨论,艾黎起草了在整个非敌占区建立一系列小工业合作社的方案,经过讨论修订,最终形成了发展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总战略及具体方案。由此工合的理念正是诞生,工合的设想也得到国共两党的大力支持。艾黎也因此辞去在上海工部局的工作,前往武汉,推动工合工作。
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工合总部的办公地点就在汉口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的顶层,艾黎被聘为行政院技术顾问,具体指导工合工作。汉口也是艾黎与何克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正是在汉口,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向艾黎推荐了何克。虽然艾黎对何克能否在一片混乱的中国安下身来疑惑,但他却感觉到了何克的坚韧和刚毅,艾黎告诉何克,有兴趣可以去西北开展工合工作,但没有薪水。
宝鸡是工合运动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工合的总部初具规模后,工合推动者便开始在宝鸡的工作。当时,因难民的大量涌入,宝鸡城里一片混乱,然而,人们的合作精神非常好。在工合西北办事处主任卢广绵的推动下,第一个工合合作社(由7个铁匠组成)在宝鸡成立,而在之后的两个星期,便组织起10多个合作社,3个月内,就有了制鞋和生产食品、毛毯、毛巾、药棉及纱布的合作社。当三国青年寻访团到访宝鸡时,申新子弟、工合国际委员冯驱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窑洞工厂,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申新子弟为活动题词
宝鸡也是艾黎与何克再次见面的地方。当艾黎到达西北,再次见到何克时,何克已经是工合西北办事处的‘“洋秘书”,他显然很热爱这份工作。1939年12月20日何克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这真是个好差使。既可以搞工业,又可以从事社会工作,两者结合得再好不过了,同时又有机会写作和旅行。”而旅行,可以使他“大量接触中国真正的老百姓---农民,善良的老农,还有那些最具备社会觉悟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工合在西北迅速得到发展。正如何克所指出的“在游击条件下,搞其他工业都不行,唯独合作社还能继续办下去,这真是难以想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分散性、社员的个人积极性、忠诚和为理想而努力工作的觉悟。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自觉的纪律。”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艾黎与何克将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工合运动培养和管理技术人才方面,创办并领导了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和山丹培黎工艺技术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三国青年寻访团通过对以上地点的寻访,对工合运动产生的原因、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对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促进国际间青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添了信心。
作者: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刘国忠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