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兰州金城渡口:从水运咽喉到旅游景点
兰州市城关区。黄河静静流淌,浅浅的浪花拍着河岸,河边三三两两地立着几个码头,泊着的船随着水流轻轻地晃。宽阔的河面上,只有一两艘快艇不时划破水面,荡开流畅的水花。13张羊皮组成的筏子载着三五个游人悠悠地飘过去,筏客子(撑筏子的水手,当地人称之“筏客子”)盘坐在筏子一角,偶尔伸桨点一点河水,显得有点寂寞。
中山桥附近的黄河两岸散布着几个码头,河面上偶尔有筏子飘过 石烘坤 摄
这里是著名的金城渡口所在地,黄河上游四大渡口之一。82年前,范长江就是从这里,乘着载满羊毛的筏子,告别兰州,顺流而下,继续他的中国西北角之行。彼时正逢战乱,陆上军阀割据,匪患猖獗,加之道路崎岖难行,陆运是十分不合算的运输方式。而黄河虽弯多水急,但水面平静,风浪不多,盗匪也少,因而当年的兰州,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兰州特产的货物如羊毛、水烟等,沿着黄河这个天然的通途,途经甘肃、宁夏、内蒙各省,再由内蒙进入广袤的中原。
兰州城沿着黄河狭长地延伸开来,河两岸的沟通,以前主要靠渡口实现。1935年,兰州的黄河上只有如今的中山桥一座现代化铁桥,远不能满足两岸沟通的需要,因而金城渡口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摆渡。渡船多为木制,小的载十来人,大的可载数百人,在河两岸往来穿梭。除此之外,兰州人过黄河,还有“夏天浮桥,冬天冰桥”之说。宋代始建的镇远浮桥,由数艘船只连接,中间覆以木板,可供人畜行走。到了冬天,黄河水一遇冬月大风降温,一夜之间就结成厚厚的冰层。“夜里都能听见‘咔咔’的声音,第二天整个河面就冻得结结实实了。”兰州地方志研究者邓敏说。黄河的冰层承重力极好,可供卡车行驶,被当地人称为“冰桥”。
由船只联结成的镇远浮桥 图片来自网络
建国以来,公路越修越平坦,黄河大桥也越建越多,陆上交通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削弱了水上交通的优势;与此同时,上游的黄河修建的水电站控制了水流和水温,冬季的河水中不再有雪山的冰凌。1962年,金城渡口上游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水电站建成;1974年底,永靖县的刘家峡水电站建成;1975年1月,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八盘峡水电站建成;1987年,青海共和县的龙羊峡水电站建成。水电站稳定了兰州城关区黄河的水位,也升高了黄河的水温,从此“冰桥”不再。
人们越来越不需要黄河水来运输,渡口也就渐渐萧条起来。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尚未兴起,渡口及船只几乎完全消失。而现在,兰州市大小15个码头,近千艘各种船只,都以旅游娱乐项目的方式存在。为建设“五位一体”立体化交通,2014年6月,兰州市开通了水上巴士,它也同样更多地以旅游项目形式出现。随着陆上交通吃紧,水上巴士多了一个新卖点:免拥堵,更准时。2017年中高考期间,水上巴士还让考生持准考证免费乘坐,以保障“双考”路上不拥堵。
如今兰州渡口的码头,因为坐船不再是“刚需”,只好放低身段来揽客。在中山桥码头最密集的河段两岸,经常有数名员工带着小型扩音器拦着过往游人:“坐快艇羊皮筏子吗?”“黄河漂流啦!羊皮筏子嘞!”无人回应也不恼,反正要乘船的游人自会下岸找码头去。他们的喊声与快艇拍打水花的声音混在一起,烘托出热闹的气氛。
“这几年兰州的环境越来越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做这一行)好着呢!”驾驶快艇的李达全(化名)笑着说。
兰州大学校园记者 杨佳奕 石烘坤 指导老师 阴雨永 王臻
相关新闻
- 2017-07-28兰州迎来降雨天气 市区气温明显下降(图)
- 2017-07-28引洮工程送清流 兰州榆中北山农民笑开颜
- 2017-07-28兰州今天仍持续降雨 周末天气转晴气温上升(图)
- 2017-07-28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 上半年完成投资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