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张掖肃南:裕固族孩子求学走出新天地
从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色楞格河河畔流浪至此,被“马碎溪边月,鞭归草上牛”的如画的祁连山麓挽留,这支千年来驰骋于苍茫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最终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实现了从生活方式到思维观念的逐步转变,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阶段。
身为张掖肃南一中高级教师,市级学科骨干,郎爱军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城镇接受教育参与工作,进入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第一代裕固族牧民。
郎爱军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初中时便被新成立的县民族中学选中,从皇城的草原独自前往肃南县求学。
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他,作为裕固族中第一批教育改革的直接受惠者,生活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他见证了裕固族物质生活的日渐繁荣。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教育观念不强,很多裕固族的孩子上了两年学就辍学回家放牧,我自家的姐姐最后也是辍学。”郎爱军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现代化建设初期裕固族的大环境,仍然与保守而古老的牧区生活紧密相连,裕固族族人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还保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后来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裕固族的孩子最起码也能上完初中,教育的好处开始慢慢体现出来,裕固族的家长也就越来越重视教育。”
“我们肃南一中的升学率是100%,不管是一本大学还是大专,现在有一个观念就是没有上大学会很没面子。”郎爱军介绍,全县一年从初中升学的学生约300多人,通过协议,其中50名尖子生被张掖中学选走,10名尖子生被金昌一中,剩余的学生中55%升入普高,45%进入职高,约有120人左右进入肃南一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裕固族传统思想的封闭与保守所带来的束缚正在逐渐消失。外部作用加上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力的下降,新一代的裕固族人从观念到生活方式都在逐渐脱离传统的牧区模式,大踏步地进入更开放,更先进的现代化领域。郎爱军对教育事业给裕固族带来的变化有着深入的体会:“现在学校里裕固族的孩子和汉族的孩子一样,一起吃饭,住在一起,学的课程也一样,有的汉族孩子比裕固族孩子学习裕固族文化的热情都大。”
郎爱军就职的肃南一中是红湾镇及周边几个乡唯一的中学,集中了全县最优质的师资力量,越来越多来自牧区的裕固族学生离开草原来到县城求学。他们一部分由老一辈的家长或父母一方进行照顾,居住在城内购买的房屋中,另一部分则与其他离家较远的各族学生一同住校。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每学期开家长会的时候可以见家长一次,有的学生一个学期也没法和家长团聚一次。”郎爱军那一代的牧区裕固族学生的求学道路十分艰难,物质条件匮乏,而且常常要承受思乡之苦。“现在道路都建好了,交通方便得多,学生家里面也有车,大概两三周家长就能来看一次。”
现代化的建设为裕固族学生的教育创造了诸多实益,无论是政府为裕固族牧民提供的“惠民购房政策”,还是牧区生产机械化的推动,都为裕固族学生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站上更广阔的平台创造了条件。
兰州大学校园记者 任鹏飞 指导老师马萍 王臻 候宇琦
相关新闻
- 2017-07-25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国税局税宣小分队为牧民解读相关税收政策
- 2017-07-19【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
- 2017-07-20甘肃省首个“裕固族民间文艺传承基地”开馆
- 2017-06-21张掖裕固族服饰走秀节目亮相香港 秀出“最炫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