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
她是裕固族的女儿,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富达民族服饰工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她设计的裕固族传统服饰目前为止已获得近40项专利,还注册了“红缨帽”商标,并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服饰传承人杨海燕。头衔与重担共生,荣誉与责任同行,当一件件精美的裕固族传统服饰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这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寂寥与艰辛的故事呢?
(摄影:戚筝)
薪火相传,艰苦奋斗,终见成效
肃南下午的阳光指向墙面,墙上一幅幅服装设计图纸随风微微晃动。一间小小的经理办公室已接近满载,能容人的地方就剩三张座椅。这是杨海燕的办公室。
(摄影:叶进)
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之后,杨海燕老师推开办公室的门走了进来。一句“杨老师,您好!”,开启了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
按照老规矩,谁的手艺好,谁就在当地的口碑就好。“我们家是几代传承,我奶奶的奶奶就是当地有名的艺人”,杨海燕老师颇为自豪地介绍道。“我奶奶已经87岁了,现在还可以给人做头面,挣钱养活自己。”
杨海燕老师的母亲出生于50年代,也特别喜欢绣花。那时候要去生产队干活,杨海燕的母亲,就偷偷摸摸地绣。“我母亲说,她一辈子喜欢做这个。”绣花手艺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到了杨海燕这一辈,杨海燕老师姐妹三个。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三姐妹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绣花天分。“母亲也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学绣花,从小就看着母亲绣,耳濡目染,一点就会。”
就这样,杨海燕老师从母亲手里继承了传统的绣花工艺。
上个世纪80年代,杨海燕老师一家搬到肃南县城。“那个时候,对传统服饰文化没有多大重视,就是给别人做点衣服”,杨海燕老师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道。
1986年以后,县上要举办庆典,要求穿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从这时候起,才有了对传统服饰的需求,家里面也就开始给别人绣花,慢慢的发展起来。1997年,杨海燕一家才在肃南开了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店,正式经营民族服饰。
“我是1997年高中毕业以后,才开始跟着母亲做这个的”,杨海艳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一家人经过20余年的辛苦打拼,加上政府的扶持,生意越做越大。从一家单纯从事服装生产的小店儿,发展到现在集服装生产、展示、服饰博物馆、创客吧于一体的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与此同时,杨海燕老师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到后来,慢慢做大,才意识到传承这一块儿,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要保护好,要发展下去。”
为了将服饰产品做好做精,杨海燕老师时常熬夜加班到十一点;为了传承裕固族服饰文化,多次深入到各个部落收集传统服饰图案;为了推广裕固族服饰文化,杨海燕老师奔波于各类文博会、博览会、比赛。
多年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如今,杨海燕老师成立了服饰公司,拥有近40项专利,创办服饰博物馆,并在旅游产品大赛中获得铜奖,更为重要的是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的传承人。
杨海燕老师笑着说:“这也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摄影:叶进)
“非遗”传承困难重重
头衔与重担共生,荣誉与责任同行。杨海燕老师在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前两年,杨海燕老师在北京参加文博会,她公司的产品得到了一个青岛的外贸公司认可。这家外贸公司希望两个月内订购40套服饰。
“这看起来是非常好的事情,那时候我们一套的价格也比较低,1万一套,但是这单生意我们就是不能接下来”,杨海燕老师满脸的无奈与惋惜。
“那时候我们这边只有9名工人,而衣服全是纯手工制作的,生产效率很低,40套衣服,我们一年也做不完。”
这种尴尬的局面经常会遇到。
2016年,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在兰州淘宝馆看到裕固族服饰的信息,主动找过来寻求合作,同样是几十万的生意,但依旧错过了。同样也是因为生产能力不足。这年,她只有20多名工人。
这些年,除了参加各种博览会、文博会、比赛之外,杨海燕老师并没有刻意到外面去做过宣传。
“因为产量上不来,一年就这么几件衣服,你到外面去,就算人家要,你也交不了东西,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有市场,却提供不了东西” ,杨海燕老师对此叹息不已。
在杨海燕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两个大的素描本,里面贴满了杨老师这些年收集到的各个部落服饰图案的剪纸。
杨海燕介绍说,这些图案来自裕固族的不同部落,虽然有些名称一样,但是表达的含义却并不相同,有很多她自己也不是很明白。这些剪纸的作者,有些已经不在了,而这些图案所表达的含义也随老人的不在而变成迷。
裕固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分为不同部落,因而对于服饰上的不同图案的解释存在着偏差,没有办法很好的将内在的文化含义很好的挖掘出来。“我们只知道一个外形的东西,就这么流传下来了,内涵的东西需要有人去挖掘。”杨海艳老师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
提道自己参加博览会的遭遇,杨海燕老师指着素描本说道:“人家问我们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我们只能憨憨地说它们的名称”。说完,杨海燕老师尴尬的笑了笑。
“你们不能给服饰赋予一些文化意义吗?”面对外行人这样的问题,杨海燕老师说:“这种东西我们不能胡说,最少得参照一些历史的东西。需要有人用文字的形式去把它们整理出来,让口径统一起来,一致对外推广。”
“现在并没有这样的人,去挖掘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我自己想做,但是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杨海燕老师对此亦颇为无奈。
对此,杨海燕老师将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她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起来,能够有人能够对裕固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便在推广的过程中有统一的参考依据。
“非遗”传承人的探索与未来展望
除了对普通民众的服饰进行传承以外,杨海燕老师还对裕固族贵族的服饰进行了一番探讨,墙上十余张设计草图就是探索的结果。
“裕固族的祖先是回鹘,回鹘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强大民族,所以裕固族贵族的服饰也应该是非常奢华的,因此根据裕固族的服饰特征,加以想象,就设计了这些草图”,杨海燕满脸微笑老师地说。
与此同时,杨海燕老师对将民族文化放进博物馆的传承方式也有自己的看法。她相信,在使用中保存是更有效、更“接地气”的方式,为此她还设计了几张具有现代风格的裕固族服饰草图。
(摄像:叶进)
“以后我们再怎么发展,再怎么创新,原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不能变,不能发展几年以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没了,这是我们传承人的义务。”杨海洋老师说。
根据全国这几年的重工业发展的情况,杨海燕老师认为肃南地区的发展,可以借鉴云南地区,主打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肃南4A景区、5A景区这么多,但是文化产业却没有”,“裕固族是甘肃所独有的,又具有优秀的、独特的服饰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代表肃南的文化名片之一,希望裕固族服饰文化可以传递到外地,裕固族的服饰元素可以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衣服上”,杨海燕老师对此满怀憧憬。
漫漫黄沙,悠悠驼铃。
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马队载着丝绸缓缓而来,叩开了肃南地区刺绣的大门,也影响了裕固族精美的服饰刺绣。
今天,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肃南裕固族的服饰文化将搭上时代的快车,走向世界。
(校园记者 叶进 戚筝 指导老师 马萍 侯宇琦 王臻)
相关新闻
- 2017-06-21张掖裕固族服饰走秀节目亮相香港 秀出“最炫民族风”
- 2017-06-20张掖肃南县裕固族服饰走秀节目亮相香港 秀出“最炫民族风”
- 2017-05-24打造“裕固族歌舞之乡” 张掖肃南县明花乡举办裕固族传统文化艺术节(图)
- 2017-05-18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王杯”赛马会赛事公告